巨大腹部切口疝伴嵌顿如何治疗?

来源: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03.25
我要投稿

病例资料

 

患者,女,61岁,因“腹部巨大可复性包块13年,不可回纳1个月,加重伴疼痛1 d”入院。患者于1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剧烈难忍,呈持续性加剧,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

 

自述既往有卵巢肿瘤手术史。查体:腹部明显膨隆,可见右侧经腹直肌切口瘢痕约25 cm 长,切口下端见一约19 cm×15 cm×15 cm大隆起包块,质硬,边界欠清楚,触压痛明显,平卧位不能还纳(图1),全腹散在性压痛,以剑突下明显,伴反跳痛及肌紧张;可闻及高调肠鸣音约2~3次/min。

 


图1 示下腹壁巨大切口疝(左面观) 

 

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提示:左中下腹小肠积气,结肠内较多粪便及气体。腹部超声检查:可见肠管样回声杂乱;见密集点状增强及减弱回声,提示腹部嵌顿疝可能性大。腹部CT检查显示:下腹壁巨大囊性包块,其中可见肠管扩张,肠绊扭曲(图2)。

 


图 2 下腹部 CT( 局部)显示:下腹壁巨大囊性包块,其中可见肠管扩张,肠绊扭曲

 

遂以“腹部切口疝伴嵌顿、肠梗阻、急性腹膜炎”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基于疝囊位置,决定沿下腹部疝囊边缘,取下腹部横向椭圆形切口,长约30 cm,切除该区域腹壁全层,以利腹壁整形。

 

术中见:①疝囊位于耻骨上约5 cm,约15 cm×15 cm×15 cm 大,疝囊颈约12 cm×10 cm×5 cm 大(腹膜明显增厚),疝囊内见大量脓性渗出,疝内容物为嵌顿回肠(长约60 cm),充血水肿明显,色暗,较多脓苔附着;距回盲部约50 cm 处小肠与疝囊底致密粘连,包裹并形成梗阻,可见斑片状坏疽穿孔,近段小肠扩张,积气及积液(图3)。②腹、盆腔各间隙可见大量脓性渗出约400 ml,部分空肠呈“U”状与上腹部切口下致密粘连(图4)。③结肠腔内大量干结大便。

 


图 3 探查见小肠与疝囊底致密粘连、包裹并形成梗阻,近段小肠扩张,积气、积液


图 4 疝内容物为嵌顿回肠,长约60 cm,充血水肿明显,局部可见坏疽穿孔,部分空肠呈“U”状与上腹部切口下致密粘连

 

逐决定行“腹部切口嵌顿疝切除、部分还纳+修补术、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及腹壁整形术”。松解粘连带,分离坏死肠管,远端距回盲部约30 cm,近端距坏死肠管约15 cm处正常肠管处切开其肠系膜,观察血运良好,分别结扎切断相应肠管血管,将病变坏死肠段及其所粘连之疝囊与其周围部分全层腹壁整块切除,标本移出腹腔;观察术野无明显出血,行回肠端端吻合术。以2 000 ml 含甲硝唑温盐水反复冲洗腹、盆腔;于右髂窝、盆腔分别置引流管自腹壁引出固定。将切口上下缘全层拉合,检查无明显张力,以 7 号丝线重叠交锁缝合腹膜,对端缝合腹直肌上下断端;随后逐层缝合腹壁各层,以减张缝合加强,术毕。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随访10 个月无异常,腹部切口愈合佳。

 

讨论

 

切口疝是腹内脏器经手术切口所致缺损而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切口疝手术修补复杂,尤其是巨大切口疝(疝环>10 cm)修补术后并发症多,手术效果不佳。但是,只要准备充分,手术方式恰当,仍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手术的目的在于重建生理性腹腔,从而恢复腹壁的呼吸运动和保持腹壁形态的完整。切口疝的手术原则应是切除疝环周围所有的疤痕组织,充分游离周围腹壁组织,并按正常解剖层次进行缝合。有报道术后感染和炎性反应与手术操作时间成正比,因此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本例巨大腹部切口疝伴嵌顿,疝囊内形成广泛粘连,小肠及网膜在疝囊内粘连成团,肠管折叠迂曲伴部分坏死,若不及时进行手术处理,可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与感染性休克。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解除嵌顿、分离粘连、切除坏死疝内容物及疝囊,此为急诊情况下较明智的处置。考虑此次为污染手术,为避免术后感染,未植入补片行无张力修补。

 

(解放军第324 医院普通外科 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