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合并脑梗死的棘手问题,如何处理?
北京军区总医院 王昆
【病例摘要】
主诉:男性,72岁。因“头晕1天、胸痛4h”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头痛,无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等,多次测血压为160~180/90~100mmHg,自服降压药效果不理想。入院前4h于早饭后突发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向左肩、背部及颈部放散,伴大汗、乏力、濒死感,自服速效救心丸
、硝酸甘油
等症状无明显缓解,遂至我院急诊。急诊心电图
示缺血损伤,心肌坏死标记物显著升高,头部CT示右侧小脑梗死
。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高脂血症病史10余年,否认糖尿病史。吸烟史30余年。
体格检查:血压182/96mmHg。神清语利,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4次/min,律齐,心音减弱,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阳性定位体征,双侧Babinski征(一)。
实验室检查:急诊肌钙蛋白0.66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12.4 ng/ml。入院6h复查肌钙蛋白2.36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34.4 ng/ml,肌酐84 umol/L,尿素氮
7.2 mmol/L,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29.3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73,总胆固醇3.5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1 mmol/L。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I、Ⅱ、V2-6下斜型压低0.1-0.3 mv,aVR抬高0.1 mv,伴T波改变(图1)。
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室扩大,左房内径35 mm,左室内径52 mm,左室前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射血分数为50%。头部CT示右侧小脑缺血性卒中。
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极高危),killip I级;急性小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诊疗经过:于入院24 h内完成冠脉造影,术前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
600mg,普通肝素100 IU/kg。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左冠脉前降支(LAD)近段90-99弥漫性狭窄,前向TIMI血流3级(图2),左冠脉回旋支近段75%-85%带段性狭窄,前向TIMI血流3级,右冠脉近段60%-70%局限性狭窄,前向TIMI血流3级。
于LAD病变处置入3.5 mm×33 mm支架1枚,患者胸痛症状缓解。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同时予瑞舒伐他汀20 mg/晚、倍他乐克
12.5 mg 2次/d、培哚普利
4mg/d、依诺肝素
6000 U/12 h。患者病情平稳,血压维持在145~155/80~90mmHg,头晕症状无加重,无肢体活动障碍、意识障碍
等。1周后患者头晕症状明显缓解,出院后规律口服药物治疗,随访至今无不良事件。
【病例分析】
焦点一:出血风险高,不宜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抗栓治疗
指南建议: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指南及我国指南建议,对于中高危及准备早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NSTE-ACS患者,入院后尽早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常规应用于中危和高危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及有效抗凝治疗的情况下,血小板糖蛋白(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不推荐常规应用,主要用于PCI术中高危血管病变和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未予适当负荷量的患者。
临床决策:该例患者为急性NSTEMI,GRACE评分提示为极高危,拟行PCI,入院即予负荷剂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抗凝治疗。造影提示高危血管病变,应考虑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根据CRUSADE评分,本患者出血风险也为高危(11.4%)。研究提示,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可能的获益被潜在的出血风险抵消,且本患者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应用大剂量抗栓药物易增加脑梗死出血转化风险,因此放弃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三联抗血小板治疗。
焦点二:极高危者需2h内完成PCl
指南建议:2011年ESCNSTE-ACS指南推荐,对于极高危NSTE-ACS患者应紧急行冠脉造影(2h内);高危患者应早期行冠脉造影和PCI(24h内);而中危患者选择延迟造影(72h内)更合理。
临床决策:本例患者为极高危,应紧急行冠脉造影,考虑患者同时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风险高,急诊PCI术中需应用大量肝素且可能联合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将进一步增加出血性卒中转化及死亡风险。因此,选择在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于24 h内完成PCI。
焦点三:血压国标为降低收缩压15%
指南建议:2014年JNC 8、2013ESC高血压指南推荐,对于<80岁、收缩压≥160mmHg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建议将收缩压降至140-150 mmHg,而身体虚弱的老年则应根据个体耐受情况调整。对于缺血性卒中,指南不推荐在急性卒中最初24h内降压,除非血压>220/120 mmHg,或伴心肌缺血、主动脉夹层
血肿等。血压目标应基于临床判断,目前合理的估计是最初降低收缩压15%,并监测神经系统功能恶化与血压降低的关系。
临床决策:该例患者诊断有急性小脑梗死,入院血压182/96mmHg,若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角度可暂不考虑降压药,但患者同时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三支病变等,病情复杂且危重。依照指南,医生选择两者兼顾,既考虑缺血性卒中脑灌注压又考虑心脏后负荷、冠脉灌注等情况,将血压控制在155/85 mmHg,患者状况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