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黄瘤病一例

来源: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5.07.15
我要投稿

作者:陈思雄,朱辉,庄礼大,龙云,何君君,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整形外科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5岁。因全身多发肿物22年于2011年5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3岁时被发现双手掌指关节伸侧出现隆起于皮肤的皮疹,初与皮肤颜色相近,之后逐渐呈棕黄色,无自觉症状。随年龄增长,四肢各关节的伸侧及屈侧、骶尾部、双侧腋窝及内眦逐渐出现类似肿物(图1~5),增多增大,并融合成片,但无任何不适及关节活动障碍,为改善眼部外观在我院门诊行双侧内眦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左内眦、右内眦考虑为睑黄瘤”。

 


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甲亢、肝炎病史及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体征。体检:发育、营养及全身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双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掌侧及背侧,双肘关节伸、屈侧,双腕关节屈侧,双足趾间关节背侧、踝部、腘窝、大腿后侧、腋窝及骶尾部可见大小不等的黄色结节或斑块,略高出皮面,形状不规则,表面无红肿、破溃,边界清,质中,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甲状腺功能3项、肝功能、空腹血糖、空腹及2h胰岛素释放实验正常。总胆固醇TC25.08mmol/L(正常值3.1~5.7mmol/L),甘油三脂TG1.08mmol/L(正常值0.56~1.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17.01mmol/L(正常值2.1~3.1mmol/L),载脂蛋白A1.16g/L(正常值1.2~1.6g/L),载脂蛋白B4.1g/L(正常值0.69~1.05g/L),脂蛋白aLpa 849.9mg/L(正常值0~300mg/L)。

 

常规病理:皮下结缔组织、脂肪组织间见大量泡沫样细胞,并见杜顿样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泡沫样细胞:AACT+)、CD34(-)、S100(-)、CD68(+)、MAC387散在(+),符合黄色瘤。

 

诊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黄瘤病。家族史:其母亲TC5.96mmol/L,TG1.12mmol/L,LDL-C3.91mmol/L;其妹妹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但两人均未发现与患者类似临床表现。

 

2 治疗方法

 

嘱其进行饮食结构调整,限制食物总热量,食用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口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普罗布考0.5g,早、晚餐时各一次。根据患者的要求,手术切除骶尾部、双侧大腿后侧、双肘部伸侧面的皮损,并行拉拢缝合、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等方法修复创面。嘱患者每3个月复查血脂,根据血脂水平调整用药。

 

3 讨论

 

黄瘤病是以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疾病,吞噬有脂质的细胞局限性聚集于真皮或肌腱,临床常表现为皮肤或肌腱上发生的黄色、桔黄色或棕红色皮疹、结节或斑块,并可伴部分脏器受累,临床上可分为腱黄瘤、结节性黄瘤、扁平黄瘤、发疹性黄瘤及睑黄瘤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lemia,FH)黄瘤病是一种先天性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

 

目前认为,FH的致病基因有6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是FH的主要病理基础,由于LDLR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膜表面的LDLR缺如或异常,使体内LDL代谢异常,机体代谢胆固醇能力降低,血浆胆固醇增高并沉积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故常伴有全身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等血管并发症。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FH人群中患病率为1:500,包括杂合子型和纯合子型,其发病率前者为1:500,后者为1:100万。本例患者以全身多发黄色瘤就诊,幼年起病,血TC及LDL-C明显高于正常,TG正常,β-脂蛋白升高,而前β-脂蛋白正常,无肝、胆、胰、肾等内脏系统疾病,且其母亲和妹妹均有高胆固醇血症,考虑为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

 

本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但心血管系统受累程度和皮损常不成比例,仅有高胆固醇血症或仅有轻度皮损者,如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较严重,预后差,且发病越早,死亡时间越提前;而明显皮损者,心血管系统发生病变则越晚。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降低血浆胆固醇,结合饮食与降脂药物的治疗,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饮食方面需限制饮食中胆固醇和动物脂肪的摄入,多食豆类、蔬菜、海带等。药物则以他汀类药物作为首选降脂药,其主要是通过阻断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肝细胞表面的LDLR活性和数量增加,加速低密度脂蛋白代谢而发挥作用。

 

对于暴露部位存在的皮损且影响容貌者,可予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而对于隐蔽部位皮损的处理应审慎进行,避免治疗过度或造成医源性损伤。

 

来源: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3年1月第24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