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2020 | 特应性皮炎研究领域的热点有哪些?听听姚志荣教授怎么说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0年11月26-29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CSD)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浙江杭州火热召开。会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姚志荣教授以《特应性皮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题做了精彩的专题发言。
年初,国际特应性皮炎理事会(IEC)列出了目前特应性皮炎(AD)研究领域可能的优先选项,并要求各位理事根据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评分。最终,结合评分结果及国际会议中AD领域的热点,姚志荣教授列举了以下AD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热点一:AD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AD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致分为筛查、诊断、预后和治疗监测、严重程度评估等类别。既往关于A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价值(表1)。
表1 可能的AD生物标志物
一、用于AD筛查及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FLG基因是AD的易感基因,常用于AD的筛查及预后的评估。有数据表明,约30%的AD患者有FLG基因突变。研究发现,存在FLG基因突变的AD患者会更早发病、病情更严重,也更易发生面部和手部的皮疹。
但是,并非所有存在FLG基因突变的人都会发生AD。因此,FLG基因突变尚不能作为AD的有效预测指标。
二、用于AD严重程度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在治疗前/后、或病情评估环节,可能用于监测AD严重程度的指标包括TARC/CCL17、CTACK/CCL27等(表2)。
表2 用于AD严重程度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其中,血清TARC/CCL17水平、Periostin(骨膜素)、SCCA2(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2)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有研究发现,AD患者与健康者的血清TARC/CCL17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于AD患者,治疗前后的TARC水平也有显著差异,可作为治疗前后疗效评估指标。但是,TARC水平会随年龄变化,不同个体TARC水平差异也较大,因此TARC并不能作为不同个体间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预测指标。相较于成人AD,血清TARC水平对儿童AD诊断的应用价值更大。
Periostin(骨膜素)是一种细胞基质蛋白,在IL-4、IL-13刺激下由成纤维细胞所分泌。Periostin 与角化细胞的受体整合素相互作用,通过角质形成细胞释放TSLP,促进Th2型免疫反应。研究显示,Periostin与AD严重程度和皮损累及范围密切相关。因此,Periostin可能作为AD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SCCA2(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2)是IL-4、IL-13的下游分子,可在AD患者表皮中高表达。血清SCCA2在各年龄段AD患儿中均显著增加,可区分轻中度AD患者,优于TARC和Periostin。此外,血清SCCA2对AD患儿的诊断价值优于TARC和Periostin。
三、用于AD治疗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有研究发现,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的重度AD患者血清TARC、CTACK、IL-13、VEGF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并未发现上述指标与SCORAD间的显著相关性,且基线生物标志物水平无法区分治疗有无应答者。因此,尚不能确定这些生物标志物与治疗有效性间的明确关联。
随着生物制剂逐渐应用于AD临床,国际学者逐渐开展关于可预测生物制剂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有研究发现,基线时皮损部位IL-4RA和IL-13水平较低、IL-36A水平较高的患者,生物制剂疗效更好。
热点二:AD中免疫致敏与耐受问题
健康人群对无害抗原的耐受主要通过免疫忽视、T细胞失能或调节性细胞(Treg、TR1、Breg细胞)实现。如果调节性细胞诱导失败、抗原特异性逃逸,使抗原特异性细胞分化为Th2型细胞,就会发生过敏(图1)。
图1 健康人群免疫耐受过程
免疫致敏和耐受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FLG基因突变,抗原的暴露部位、暴露时机以及抗原特性等因素都会造成机体的免疫异常。例如,经屏障受损皮肤暴露抗原会形成过敏,而经消化道暴露抗原则可诱导耐受。同时,研究表明,新生期定植菌群可以有效建立皮肤菌群的耐受,而成年后再定植则无法有效建立耐受。此外,抗原特异性不同也可导致耐受逃逸。
热点三:AD与微生物菌群
目前,临床实验已经评估了局部细菌治疗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对AD治疗有效的真菌包括:约氏乳杆菌、粘膜玫瑰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研究证明,在AD皮损处局部定植特定共生的玫瑰单胞菌,可有效改善AD症状,明显减轻患者的瘙痒和皮损的严重程度,还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
最后,姚志荣教授总结道,AD领域的研究热点很多,说明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除了上述三大热点内容,例如如何提高治疗依从性,AD的长期管理、AD的最终转归以及AD与相关共病的关系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