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EHA大咖解读 | 张薇教授:阿可替尼重磅研究盘点
阿可替尼是更具选择性和有效性的新一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于2022年6月9~17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通过线上+线下组合会议的形式召开。本次EHA年会中有4篇阿可替尼重磅研究的结果更新,涉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边缘区淋巴瘤
(MZL)以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WM)。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解读阿可替尼最新临床研究,以飨读者。
ELEVATE-TN研究5年随访结果:阿可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一线治疗CLL显著延长患者PFS,5年OS率达90%1
研究设计
在这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Ⅲ期临床研究中,初治CLL患者被1:1:1随机分配至阿可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A+O)治疗组、阿可替尼单药(A)治疗组和奥妥珠单抗联合苯丁酸氮芥(O+Clb)治疗组接受治疗,O+Clb组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允许交叉到A单药组。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A+O vs O+Clb)。
研究结果
共纳入535例患者(A+O组 179例,A单药组 179例;O+Clb组 17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70岁,国际预后指数评分(CLL-IPI)为高危的患者占69%,极高危患者占12%。9%患者伴del(17p),11%患者伴TP53突变(TP53m),63%患者伴IGHV未突变(uIGHV)。
中位随访58.2个月,A±O组PFS显著优于O+Clb组。A+O组和A单药组中位PFS均未达到,O+Clb组中位PFS为27.8个月。预估的5年PFS率,A+O组显著高于A组(84% vs 72%,HR 0.51,P=0.0259),A+O组显著高于O+Clb组(84% vs 21%,HR 0.11,P<0.0001),A±O组也显著高于O+Clb组(72% vs 21%,HR 0.21,P<0.0001)。伴del(17p)/TP53m患者,A±O组PFS获益更显著,预估的5年PFS率均为71%,O+Clb组为18%。
三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均未达到,A+O组、A单药组、O+Clb组预估的5年OS率分别为90%、84%和82%。A+O组OS优于O+Clb组(HR 0.55,P=0.0474)。
安全性方面,A+O组与A单药组的不良事件(AE)相似,且与既往报道结果一致,没有发现新的不良事件。
ASCEND研究四年随访:阿可替尼单药治疗复发/难治CLL患者持续获益2
研究设计
在这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Ⅲ期研究中,复发/难治CLL患者被随机1:1分配至A组(阿可替尼)和IdR/BR组(Idelalisib联合利妥昔单抗或苯达莫司汀
联合利妥昔单抗),对于使用IdR/BR治疗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允许交叉进入A组。研究终点包括研究者评估(INV)的PFS、OS、总缓解率(ORR)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共纳入310例患者(A组 155例,IdR组 119例;BR组 36例)。中位年龄为67岁。16%患者伴del(17p),78%患者伴uIGHV,42%患者Rai分期3/4期。
A组和IdR/BR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6.5个月和45.3个月,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和16.8个月(HR 0.28,P<0.0001),42个月PFS率分别为62%和19%。
高危亚组分析中A组患者的PFS也显著获益:在del(17p)患者中,A组和IdR/BR组的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和13.8个月(HR 0.13,P<0.0001),36个月PFS率分别为67%和6%;在uIGHV患者中,A组和IdR/BR组的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和16.2个月(HR 0.29,P<0.0001),42个月PFS率分别为59%和17%。A组和IdR/BR组42个月OS率分别为78%和65%(HR 0.69,P=0.0783)。
安全性方面,A组的治疗暴露时间更长,但A组因AE中止治疗的患者较少,因AE导致停药率A组23%、IdR组67%、BR组17%。
阿可替尼单药用于复发/难治MZL耐受良好且高效3
研究设计
在这项多中心、单臂II期临床研究中,研究对象为既往接受过≥1线治疗(包括≥1种CD20靶向方案)的复发/难治MZL成人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可替尼100mg bid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难以接受的毒性。主要终点为研究者基于Lugano 2014标准评估的ORR,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DOR)、PFS、O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43例复发/难治MZL患者,中位年龄为69岁(42-84岁),其中结外型(Extranodal)19例,淋巴结型(Nodal)13例,脾脏型(Splenic)11例。截止2021年10月15日,40例患者可评估,中位随访13.3个月,ORR为52.5%,完全缓解(CR)率为12.5%,中位DOR为19.3个月,中位PFS为27.4个月,中位OS未达到。
阿可替尼治疗耐受性良好,大多数AE为1-2级。17例(39.5%)患者发生3级以上AE,2例(4.7%)患者因AE中断治疗,无房颤及3级以上出血和高血压
事件发生,同时3级以上感染、贫血
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7%、7%和14%。
阿可替尼单药用于WM 5年随访结果:复发/难治WM中位PFS为67.5个月,初治WM 66个月PFS率达84%4
研究设计
在这项多中心、单臂II期临床研究中,研究对象为既往接受过≥1线治疗的复发/难治WM成人患者和未经治疗的WM成人患者。所有患者接受阿可替尼100mg bid或200mg qd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难以接受的毒性。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ORR,次要终点包括DOR、PFS、O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106例WM患者,初治(TN)队列有14例,R/R队列有9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63.7个月,基于IWWM-6标准或者修订版的IWWM-3标准评估疗效,TN队列和R/R队列的ORR分别为93%和95%;中位DOR分别为未达到和64.7个月,66个月DOR率分别为90%和45%;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和67.5个月,66个月PFS率分别为84%和52%;中位OS均未达到,66个月OS率分别为91%和71%。
安全性方面,TN和R/R队列的中位治疗暴露时间分别为42.4个月和60.8个月,最常见的3-4级AE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肺炎、贫血和低钠血症
,临床关注的3-4级AE包括心脏事件(8%)、出血事件(6%)和高血压(4%),TN队列和R/R队列分别有4例和16例因AE导致停药。
张薇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老年淋巴瘤学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血液疾病专家委员会秘书
主要擅长淋巴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要参与主持多项面上、首都特色、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撰写SCI及核心期刊杂志50余篇,参与编写《淋巴瘤》《协和血液病学》等著作。
专家点评
阿可替尼作为新一代具有高度选择性的BTK抑制剂,脱靶效应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长期随访数据显示优越的疗效及良好的耐受性。
阿可替尼在CLL相关研究点评
初治CLL研究ELEVATE-TN随访5年,阿可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5年PFS率达84%,OS率达90%。复发/难治CLL研究ASCEND随访4年,阿可替尼单药治疗42个月PFS率达62%,显著高于IdR/BR方案,且在更长药物暴露时间因AE导致停药率较低。临床研究长期随访数据提示,阿可替尼对CLL患者具有持久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可实现更优的风险-获益,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阿可替尼已被2022年NCCN指南及2022年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推荐用于初治及复发/难治CLL的治疗6,7。
阿可替尼在MZL相关研究点评
MZL是一种中位生存期较长、异质性显著的惰性淋巴瘤。目前免疫化疗可以带来不错的疗效,但仍有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如何减少治疗药物的远期毒性以及延长患者的长期生存等。靶向药物特别是BTK抑制剂的出现给MZL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比如老年不适合化疗、高肿瘤负荷以及免疫化疗后早期复发或耐药患者,未来以BTKi为基石的联合治疗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伊布替尼单药数据显示,复发/难治MZL的ORR为48%,中位PFS为14.2个月8。
本次大会首次报道阿可替尼在复发/难治MZL中的研究结果,研究者评估的ORR为52.5%,CR为12.5%;所有MZL亚组均有不错的缓解率;中位随访时间为13.3个月,中位DOR为19.3个月,中位PFS为27.4个月。阿可替尼在复发/难治 MZL中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和缓解持续时间,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
阿可替尼在WM相关研究点评
WM是一种罕见的无法治愈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以老年患者为主,中位生存期约为7年。WM的免疫化疗包括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苯达莫司汀,或硼替佐米
以及地塞米松
,如BR、VRD、RCD等方案,但是WM以老年患者居多,免疫化疗高毒性易导致患者不耐受,同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WM进入靶向治疗时代,由于BTK在WM致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BTK抑制剂已为WM带来突破性获益,多款BTK抑制剂相继获批WM适应症。
本次EHA会议报道的阿可替尼WM研究5年随访结果:复发/难治WM中位PFS为67.5个月,初治WM中位PFS未达到,66个月的PFS率达84%。由此可见,阿可替尼可以为WM患者带来长生存获益,安全性也可耐受,期待尽快造福国内的WM患者。
目前,阿可替尼在血液领域的多个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为新一代BTKi的长期使用积累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期待阿可替尼在中国早日上市,为中国患者带来更为长久的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Sharman JP et al. 666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Hematology Association (EHA) Annual Meeting; June 9–12, 2022, Vienna, Austria.
2.Paolo Ghia et al. 668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Hematology Association (EHA) Annual Meeting; June 9–12, 2022, Vienna, Austria.
3.Paolo Strati et al. 1129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Hematology Association (EHA) Annual Meeting; June 9–12, 2022, Vienna, Austria.
4.Roger Owen et al. 1130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Hematology Association (EHA) Annual Meeting; June 9–12, 2022, Vienna, Austria.
5.JohnF Seymour et al.2021 ASH Poster 3722.
6.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for Chronic Lymphocytic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Lymphoma
. 2022 Version 3.
7.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0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8.Noy A, et al. Blood 2017; 129(16): 2224-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