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涛教授专访:老年认知障碍的现状与进展

来源:医脉通 2022.09.16
我要投稿

本文作者:医脉通天坛会报道小组

医脉通整理报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我国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与之而来的就是与老龄相关的一系列疾病,比如老年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AD)等。2022年8月5日-7日,中国卒中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召开,在此期间,医脉通就“老年认知障碍的现状与进展”话题,采访了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彭丹涛教授,本文整理如下。




医脉通: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愈显严重,随之而来的老年疾病问题也更加突出,请您谈谈我国老年认知障碍的现状如何?


彭丹涛教授:我国现在是一个老龄化的国家,随着经济、科技水平提高,人均寿命也越来越长,所以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与之而来的就是与老龄相关的一系列疾病,比如老年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等。目前的流调学已经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痴呆患者已经达到了九百万人以上,大约15个老人里面可能就有一个痴呆患者,预计在2050年时,我国痴呆患者相当于全球痴呆人数的1/4。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是一个致残性且花费高的疾病,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在这样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必须要早筛早防早治,重视老年痴呆。


医脉通:老年认知障碍按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认知障碍和AD,目前一些研究发现血液生物标志物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彭丹涛教授: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是脑部病理性老年斑而致的脑萎缩,继而出现临床上的痴呆症状。如果未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称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如果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即为痴呆。在痴呆症状出现前或轻度症状时,此时神经元萎缩尚不严重,进行早筛、早诊、早防治,可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负担。


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Aβ-PET及tau-PET等技术,可以早期甚至临床前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进而通过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管理、认知康复训练及去除Aβ的阿尔茨海默病疫苗来进行早期防治。


目前,我们团队正在进行国际的AD 疫苗的临床药物试验研究,免费为病人完善Aβ-PET检测,已经有200余例病人完善了Aβ-PET检查,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进一步确诊有重大作用。


另外,国际上正在开展AD外周血biomarker(生物标志物)的诊断研究,比如Aβ42/40或异常位点的磷酸化tau蛋白(217、181、231等等),将成为筛查、诊断AD的非常简便、相对特异的方法。


大数据研究,将已确诊为AD的病人的危险因素、基因、生物学检测、影像学结果、量表等信息进行大数据整合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将拟诊的患者的相应信息登入数据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判定,拟诊患者患AD的风险、筛查出可能罹患AD的人群,从而帮助早期识别AD。


医脉通:老年认知障碍需要尽早识别和治疗,请您谈谈在临床上应如何做到早识别,以及如何预防或延缓疾病向更严重的程度发展?


彭丹涛教授:阿尔茨海默病或者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非常关键。要做到早期预防就一定要早识别。


早识别最主要的是在患者近乎正常的情况下就被识别出来。主要是要围绕着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病理来进行检测,比如说老年斑PET、tau-PET或者外周血的 Aβ或者tau、量表、功能磁共振及大数据分析结果等,我们团队也在做AD 的易感基因筛查试剂盒。希望通过多手段、将 AD 的患者早期识别,再进行一系列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进行干预。


非药物的手段包括危险因素的预防。国际报道可能 AD 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十几个:血压、血糖、血脂的问题;老年抑郁的身心问题,比如抑郁焦虑、失眠;不良习性,比如烟酒;听力下降、跌倒等等。所有这些危险因素都可以尽早管理控制。另外也可以早期给予一系列的去Aβ或者tau的疫苗来进行预防,加强认知功能锻炼,身心愉悦。通过针对多因素进行个体化多方面管理的手段来延缓AD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