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辅助,与TA同行 | 蔡建强教授、匡铭教授:填补空白,推动规范,IMbrave050研究引领肝癌辅助治疗新方向

来源: 2023.07.17
我要投稿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每年肝癌新发病例约占全球45.3%,死亡病例约占全球47.1%,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正遭受肝癌的严重威胁¹。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根治性治疗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复发率持续较高是中国肝癌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5年复发率达60%-70%,5年生存率仅为50%-60%²。因此,对于术后肝癌患者,亟待可降低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率的辅助治疗来改善患者结局。


近年来,以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系统治疗在肝癌领域打开了“新天地”。以“T+A”方案为代表的靶免联合治疗更是填补了当前肝癌药物辅助治疗领域的空白,给肝癌术后高危复发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肝癌的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启发。基于此,罗氏制药中国联合医脉通共同打造“聚焦辅助,与TA同行”肝癌辅助治疗系列访谈,助力我国肝癌治疗迈向新台阶。本期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蔡建强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就肝癌辅助治疗的规范化治疗与未来发展发表真知灼见。


肝癌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临床需求亟待满足


肝癌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蔡建强教授指出,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发展为肝癌,这是我国肝癌发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严重影响了治疗疗效和预后,这也是肝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的因素之一,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是影响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术后辅助治疗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既往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直至IMbrave050研究的出现,为肝癌术后辅助治疗带来了希望。


IMbrave050研究有望改写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临床实践


2023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公布了Ⅲ期随机对照研究IMbrave050的中期分析数据,在根治性切除或消融后肝细胞癌(HCC)复发高风险患者中,与主动监测相比,经过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辅助治疗,独立审查机构(IRF)评估的无复发生存(RFS)具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的改善。


匡铭教授介绍,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17.4个月,双药联合组(n=334)或主动监测组(n=334)由IRF评估的中位RFS尚不可评估。但IRF评估的12个月RFS率在双药联合组和主动监测组分别为78%(95%CI:73%~82%)和65%(95%CI:60%~71%)(HR=0.72;P=0.012),换而言之,采用“T+A”方案辅助治疗使患者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了28%。而研究者(INV)评估的RFS与IRF评估的RFS也完全一致(HR=0.70,95%CI:0.54-0.91,P=0.007)。另外,双药联合组IRF评估的疾病复发率比主动监测组低33%(HR=0.67;95%CI:0.52~0.88;P=0.003)³。这提示,“T+A”方案可显著降低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肝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


安全性方面,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安全性总体上与两种药物各自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没有新的安全性信号。


蔡建强教授对此也感到非常欣喜,并期待IMbrave050研究最终的数据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他表示,IMbrave050研究在肝癌术后辅助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引领了我国肝癌术后防治复发和转移的研究方向。他认为,未来的相关临床研究还可继续扩大治疗适应症,从而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受益。


推动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的规范化,“T+A”方案跨出第一步


在医学快速发展的时代,肿瘤的治疗愈加强调规范化,规范化治疗能为患者带来更优获益。今年《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线上正式发表了《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⁴,作为该共识的编审委员会专家,蔡建强教授介绍到,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对于术后有高复发风险的肝癌患者提倡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关于术后辅助治疗方案,蔡建强教授表示,近年来靶向+免疫等联合治疗方案成为热点,其中,“T+A”方案做出了较大贡献。该方案已经在晚期肝癌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期待IMbrave050研究能引领未来术后辅助治疗的方向。此外,肝癌术后辅助治疗还应在多学科诊疗(MDT)的前提下以个体化为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与共识,为肝癌术后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匡铭教授也认为IMbrave050研究能为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的规范化出一份力。他谈到,IMbrave050研究是首个在肝癌辅助治疗领域取得成功的Ⅲ期临床研究,填补了这部分的空白,对于推动肝癌术后辅助治疗规范化大有裨益。研究取得成功后,下一步便是将药物应用于临床,若“T+A”方案经过广泛的临床实践后疗效得以验证,肝癌术后患者的生存获益得到明显改善,那么IMbrave050研究将在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匡铭教授强调,规范化治疗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挑战,一则治疗手段、药物选择多样,二则个人经验可能影响医生的判断,三则医生的临床研究经验仍然不足,均限制了规范化治疗的推广和应用。针对上述问题,匡铭教授建议,首先,应优先选用长期生存获益最为显著的方案;其次,医生在决策时不应仅凭个人经验,而是应遵循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再者,临床医生可通过培训来提高临床研究能力,开展高质量的规范化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推动规范化治疗的发展。


肝癌辅助治疗的新时代:免疫联合治疗的突破与前景


不仅是IMbrave050研究,目前还有多项免疫相关的Ⅲ期辅助治疗相关研究正在开展中,提示免疫治疗在肝癌辅助治疗领域潜力巨大。在此背景下,匡铭教授分享了他的观点:“肝癌的一大特点就是异质性强,这也导致了单药治疗的疗效有限。在免疫治疗时代,肝癌更加需要联合治疗,如IMbrave050研究中的免疫联合靶向治疗,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发挥了1+1>2的作用。对于具有强异质性的肝癌,免疫联合治疗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再联合TACE等局部治疗方案已经在部分非随机研究中展现出一定疗效,这提示以免疫治疗为主的联合治疗可能是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潜力治疗方案。”匡铭教授补充道,“其次,术后辅助治疗的启用时机等也是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联合应用药物的增加,可能会出现叠加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收集更多相关数据,以预防或监测这些不良反应,从而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蔡建强教授对于肝癌术后辅助治疗领域的未来探索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未来辅助治疗的焦点和热点是筛选人群,未来治疗方案会越来越多,但不同的人群不同方案的受益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应用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适合的人群至关重要,这也是未来肝癌术后辅助治疗领域需要攻克的方向。此外,蔡建强教授也希望能有更多新药的研发、探寻药物的耐药机制,并且研发个体化的增敏药,提高现有药物潜力,以促进整体治疗疗效。


作为我国肝癌诊疗的领军人物,蔡建强教授向我国中青年医生学者发出了寄语和期望。他希望中青年医生学者能拥有高度的医疗责任感,对待临床工作态度认真、专业水平扎实,并致力于为患者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蔡建强教授希望中青年医生学者谨遵指南和共识、积极阅读文献,依照规范化诊疗制定治疗方案,并且加强学术交流、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111.png

222.png


Non-Promotional-Tecentriq-2023.07.M-CN-00007225 Valid Until 2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