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如何用药?一文盘点新兴治疗方法 | 最新综述

来源: 2023.11.01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神经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或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增生肥大及眼部改变。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减少或减轻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近日,布莱根妇女医院的James Choe等人在Dermatol Ther (Heidelb).发表综述,总结了玫瑰痤疮外用和系统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新批准的治疗方法的数据、当前治疗模式的更新和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旨在为玫瑰痤疮的管理提供最新的参考。


玫瑰痤疮的新型疗法


1、外用治疗


(1)5%微囊化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软膏具有抗微生物作用,但存在红斑、鳞屑及局部瘙痒等常见不良反应。5%微囊化过氧化苯甲酰利用专利技术工艺将5%的过氧化苯甲酰封装在二氧化硅微囊剂中,使用时,药物会从微囊剂中缓慢释放至皮肤表面,不仅可以延长疗效,还可以降低皮肤刺激的潜在风险。该药已于2022年4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玫瑰痤疮。对于以炎性丘疹和脓疱为特征的玫瑰痤疮患者,5%微囊化过氧化苯甲酰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抗微生物类外用制剂:外用抗生素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红霉素伊维菌素等是玫瑰痤疮治疗的主要药物,尤其是用于治疗炎性丘疹和脓疱。其中,1%伊维菌素乳膏是较新的治疗玫瑰痤疮的药物,已于2014年获FDA批准用于治疗玫瑰痤疮,但国内暂无此药上市。该药具有多种治疗优势,不仅具有抗炎特性、抗毛囊蠕形螨作用,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小。研究发现其对丘疹、脓疱有较好疗效,但对毛细血管扩张无效。


另一种抗微生物类外用制剂1.5 %米诺环素泡沫剂,已于2020年5月获FDA批准用于治疗玫瑰痤疮。米诺环素泡沫剂具有抗菌和抗炎双重特性,还可减少口服制剂应用的全身不良反应。据悉,1.5%米诺环素局部用泡沫剂已于2022年在博鳌乐城先行区引进,并已完成全国首例应用,为国内更多玫瑰痤疮患者提供创新治疗新方案。


(3)外用缩血管药物:ɑ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特异性地作用于面部皮肤血管周围平滑肌,收缩血管,从而减少面中部持续性红斑。0.5%酒石酸溴莫尼定凝胶是首个获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玫瑰痤疮面部红斑的外用药物,可选择性结合ɑ2肾上腺素能受体,诱导微血管收缩,并具有抗炎特性。其不良反应包括反弹性红斑/潮红加重、瘙痒和皮肤刺激等,其中反弹性红斑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限制因素。


羟甲唑啉是一种选择性ɑ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制剂1%盐酸羟甲唑啉乳膏已于2017年获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玫瑰痤疮持续性红斑。该药具有强效的缩血管作用,并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与溴莫尼定一样,羟甲唑啉也是治疗面部红斑的重要选择,但后者的反弹性红斑风险可能更低。目前国内无0.5%酒石酸溴莫尼定凝胶及1%盐酸羟甲唑啉乳膏上市。


2、系统治疗


(1)Sarecycline:Sarecycline是一种窄谱、第三代四环素类抗生素,已于2018年获FDA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治疗玫瑰痤疮为超适应证用药。与其他口服抗生素相比,sarecycline的抗菌谱更窄,可能会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风险,并减少其他抗生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微生物群的破坏。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考察长期使用sarecycline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对微生物组的影响。


(2)羟氯喹:羟氯喹最初被用于治疗疟疾,但随后发现其对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也有较好疗效。值得注意的是,羟氯喹可通过抑制LL-37诱导激活的肥大细胞,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对于外用药物疗效较低,且希望避免使用口服抗生素或异维A酸等其他系统药物的患者,羟氯喹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选择。


玫瑰痤疮的潜在疗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有多种玫瑰痤疮新药进入临床试验。DFD-29是一种米诺环素缓释制剂,其治疗中重度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的III期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多西环素和安慰剂相比,DFD-29组在治疗第16周医师整体评估(IGA)应答率更高,并且在减少炎性皮损总数方面的效果更好。


利福昔明是一种非吸收、广谱、口服的抗生素,具有抗炎特性。有研究发现,玫瑰痤疮患者小肠菌群过度增长(SIBO)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使用利福昔明治疗SIBO后同时改善玫瑰痤疮症状。


司库奇尤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化IgG1-κ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地结合并中和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L-17A),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在一项纳入24例中重度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的Ib期、开放标签、单臂研究中,司库奇尤单抗治疗16周后显著减少了患者的丘疹数量(中位减少5个皮损)和持续性红斑评估量表评分(-0.3分),患者的中位玫瑰痤疮生活质量指数评分(RosaQoL)也较基线有所改善。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玫瑰痤疮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可用治疗药物已大幅增加。但总体而言,玫瑰痤疮的治疗药物仍然有限,期待未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治疗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Choe J, Barbieri JS. Emerging Medical Therapies in Rosacea: A Narrative Review.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23 Oct 12. doi: 10.1007/s13555-023-01048-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824060.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玫瑰痤疮研究中心,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玫瑰痤疮专业委员会.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 54(4) : 27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