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彬教授专访:科技革命重塑急诊医学未来,助力急诊医学高质量发展

来源:医脉通 2024.01.08
我要投稿

急诊医学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挑战最多、发展最蓬勃的领域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无论是公共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还是常态下的急危重症救治,急诊发挥的作用均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急诊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与专业认同度仍亟待进一步提高。12月22-24日,“2023年第十六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郭树彬教授进行专访,就“科学技术革命与急诊医学的高质量发展”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畅谈急诊医学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医脉通:“健康中国”指引中国急诊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急诊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对于推动急诊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您认为,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现代急诊医学有哪些重点关注领域和热点问题?


郭树彬教授: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下所形成的急诊医学,相当于急诊医学的再生机或体系重塑,“科技革命重塑急诊医学未来”也成为本次大会的主题。既往的急诊医学是传统的、基于经验的“经验急诊医学”,存在医疗质量非均质化的问题。后期,基于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制定了大量标准、规范的指南,这些指南对部分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个性化不足,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现有医疗体系的应用。


现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影响到包括急诊医学在内的全球各个行业,急诊医学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研究方法和体系,认识和认知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了解疾病的实质,并将疾病进行个性化的分型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病因治疗是所有重症疾病研究热点中的重要一项,病因不同所产生的临床病理生理学也不同。例如在感染诊治方面,快速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评价体系,使过去的经验治疗发展为目标治疗,这对抗生素的管理和医疗资源的节省具有重大意义。其他致病因素的研究也是当下研究的热点,对急诊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从临床诊断角度讲,既往依据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诊断标准衡量所有患者的诊断方式准确性欠佳。现在的疾病诊断,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寻找正常个体与疾病状态下个体所有生物信息学的差异作为诊断标准,评估和判断患者基本状态和病理生理学情况,再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使急诊医学更加贴近真实世界,弥补了传统急诊医学的不足。很多研究热点也体现其中,包括器官系统功能的评价、临床支持过程中的关键性靶点和不同人群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认知。因此,我们现在正处于急诊医学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不再是单纯凭借经验诊断处理的急诊医学时代。


医脉通:创新是中国急诊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科技革命重塑急诊医学未来。在急诊医学领域中,您认为有哪些重要的创新?它们是如何助力急诊诊疗的?


郭树彬教授: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很多技术融入到急诊医学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等都有许多创新。目前人工智能的诊断概念也融入到了急诊医学中,通过影像学诊断可在早期对疾病进行预警,如借助人工智能早期筛查骨折和其他常见病,可避免误诊和漏诊,更好地助力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工智能与临床诊疗体系的融合,数字化、智慧化模型的建立,使临床诊疗体系更标准、更规范、更接近真实水平。大量仪器设备、耗材、药品,尤其是新药品的出现,使临床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


医脉通:推动急诊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资本和人才资源作支持。您认为,急诊医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急诊医生具备哪些核心技能和素质?


郭树彬教授:

急诊医学若要真正做到高质量发展,需要完成分级诊疗,常见病和多发病可由基层医疗机构完成,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将部分治疗前置到院前、现场或家庭。我们正在构建连续性的急诊医疗救治体系(To B、To C、To home),使患者分型更加明确。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一步细分可使患者临床诊疗更精准,使患者得到更精确的救治。


对于人才的培养,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三甲医院,不同梯队的人才需要具备不同的技能。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需要对基本疾病和常见疾病进行标准、规范地诊疗,需要具备基本检查、基本药物和基本治疗的技能。此外,抢救和治疗技能要做到均质化,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均需要具备疾病救治技能。三甲医院医生除需具备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救治的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疑难病或危重疾病的新技术和高精尖技术。


不同医疗机构人员经过不同的教育和培训,形成不同的梯队,最终建立高质量的团队,以指导基层县域和其他医疗团队。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可利用现有的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教学,包括虚拟现实技术等。


医脉通:在急诊医学高质量发展的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您在本届大会上提到了急诊医学发展的“四个自信”。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急诊医学发展的“四个自信”是什么?在您看来,“四个自信”对急诊医学的未来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郭树彬教授:

急诊医学与兄弟科室相比发展较慢,很多急诊医生对急诊医学缺乏自信。近年来,经过逐渐的发展,我国急诊医学的学术体系、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和临床诊疗能力都有了明确的提升与改变。在这里,我也倡导急诊同行,做到“四个自信”,即体系自信、学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对未来充分的自信。


在未来,部分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可以通过机器或人工智能进行治疗,而无需到医院进行诊疗。但急诊医学体系会一直存在于三甲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中,这对患者健康至关重要,所以急诊医生应对未来充分自信,尤其是三甲医院急诊的工作人员,应充满信心,加强学习,建设好急诊学科体系,服务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640.png

郭树彬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主任、联合教研室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急性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市心肺脑复苏重点实验室主任

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专业重点基地主任

中华急诊医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急诊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急性感染医学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医学科普分会名誉会长、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急性感染医学学组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编委,《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研究型医院》等杂志常务编委、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