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晓昆教授:脑小血管病与头晕 | CCCD 2023

来源: 2023.12.27
我要投稿

2023年12月1-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第二十三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23》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中展示了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诊治前沿,其中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戚晓昆教授以“脑小血管病与头晕”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医脉通将其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CSVD概念、分类、病因


概念: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影像改变(不都是小病灶)而出现相应不同临床表现的统称。其常见表现包括头晕、步态障碍、认知障碍、抑郁焦虑、帕金森样症状,常见的影像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皮质微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脑萎缩等,而不常见的影像可包括多发脑内大病灶、脑实质出血、SAH、凸面SAH、占位病变样、脑膜增厚等。


分类:CSVD的分类包括小动脉硬化性小血管病(最常见,可占80%,与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散发性和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AA)、遗传性小血管病、炎症及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wegener肉芽肿,Sneddon等)、静脉胶原病和其他小血管病(如放射相关脑病)。


病因:近期有研究显示,儿童时期的生活因素会在50-80年后显著增加CSVD负担,独立于血管危险因素和成人时期的经济水平,指出须在儿童时期加强生活习惯及智力水平的塑造;同时在地区、种族上,研究发现黑人的CSVD负担高于白人,各种族、民族均有特殊性。


CSVD诊断指南与专家共识


近期,欧洲卒中组织(ESO)发布的隐匿性脑小血管病(ccSVD)管理指南指出:ccSVD在影像检查中发现明确的脑小血管病征象,但临床上无明显神经症候,会增加未来卒中认知障碍、致残及死亡风险,因此临床中尤其需要对ccSVD进行血压控制,不推荐对患者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在降脂治疗方面的证据并不充分;在生活中需要戒烟及规律运动、有益于认知功能的保护,通过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来避免肥胖和压力;对不存在糖尿病的ccSVD进行血糖控制并未得到推荐,也不推荐给予ccSVD患者传统的阿尔兹海默病/痴呆药物。


对于遗传性脑小血管病,Stroke发表的遗传性CSVD诊疗指南指出,即使对于有常规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也不应该排除单基因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必要时需进行基因筛查。


国内也有相关指南共识的发布,如《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中国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临床实践工作建议》等。


CSVD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标志物


实验室检查:临床中需对患者进行血液、脑脊液及基因的评估,如炎性因子,不单单需要检测IL-1、IL-6、IL-10,还需检测IL-8等其他炎性因子指标;


在影像学标志物方面,与CSVD相关的影像包括新发皮质下梗死(大小为≤20mm),血管周围间隙(≤3mm)、腔隙梗死(3~15mm)、微梗死(0.5~3mm)、脑微出血(2~5mm)、血管源性白质高信号、脑萎缩等。


CSVD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标志物


约60%的CSVD起病隐匿,80%呈进展性,其作为一种增龄性疾病,通过MRI可发现约10%~30%的70岁人群存在CSVD,因此临床中对于60岁以上人群,应加强对CSVD的筛查。


其发病率是临床卒中的5~6倍,常见的临床症候以血管性认知障碍为主,部分患者可能患有血管性的情感障碍,如焦虑、抑郁,AD患者中约有30%存在CSVD。


无论是在CSVD的初期、中期还是晚期,都可表现出认知表现、情感障碍、头晕、步态异常、假球麻痹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且逐渐加重。


有研究显示,在老龄患者中,高小血管病负荷患者头晕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小血管病负荷患者,提示随着白质脑病的加重,头晕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同时眼动异常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


另外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教育水平低是CSVD相关认知障碍受损的风险因素,在临床中也需要对患者认知多加注意。


最后,戚晓昆教授分享了多个伴头晕的特殊CSVD病例,众多研究及病例指出,CSVD虽然为小血管病变,但其所带来的灾难却是巨大的,因此,在临床中需要对患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此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0.戚晓昆.《脑小血管病与头晕》.第二十三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