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真言】金洁教授、杜新教授:超长效干扰素引入国内,塑造罕见病PV治疗新格局
罕见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慢性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易出现血栓事件,且随诊断时间延长,PV患者会出现高风险的疾病进展,如骨髓纤维化(MF),或转化成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影响患者生存[1-2]。目前国内治疗PV的药物均未有PV适应症,现有疗法选择有限,尤其针对治疗失败患者。
百斯瑞明(Ropeginterferon alfa-2b,中文通用名:罗培干扰素a-2b注射液)是全球首个超长效干扰素,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所有PV患者(低危、高危、一线、二线)的首选创新一类(new molecular)的药物[3],唯一一个具有PV适应症IFN,其具有更长疗效、更高最大允许剂量、更小副作用,为PV治疗带来曙光。该药在乐城瑞金海南医院完成国内首用喜讯传来,使国人PV患者受益再进一步!本文特别分享一例PV多种治疗方案无效,后转为超长效干扰素治疗的诊疗经历。该患者先后使用“聚乙二醇
干扰素a-2b”、“芦可替尼
+羟基脲
(HU)”,均未达到临床治疗目标,后接受罗培干扰素治疗,实现疾病高效、稳定控制。
病例分享
病例简介
患者,女,39岁。起病时以“右侧头痛及头晕,外院头颅MRI诊断为右侧半卵圆急性脑梗死
”入院。既往史:否认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
、高血压等病史,不吸烟,无高原地区旅居史。家族史和婚育史无特殊。入院后查血常规
:白细胞数
(WBC) 23.9×109/L;血红蛋白
(HGB)174 g/ L;红细胞压积(HCT) 60.2%;血小板(PLT)733×109/L;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1.24 mIU/ml。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增生活跃,三系增生活跃,NAP增高,考虑MPN骨髓象。骨髓活检:全髓增生性骨髓象,巨核系增生较多,多形性,疏松成簇,异型性不明显。MF-1级,考虑PV改变。骨髓NGS检测:JAK2V617F点突变,突变频率高达86.2%。TET2 Q1654X点突变,突变频率1.4%;染色体
:正常核型。明确诊为PV、血栓危险分组:高危组。MIPSS-PV预后积分系统:2分,中危组。MPN-SAF-TSS(MPN-10):0 分。急性脑梗塞。
➤治疗经过
2021/12/29-2022/01/25,聚乙二醇干扰素a-2b,180μg,QW。
血常规:WBC、HCT、PLT未得到有效控制。
腹部B超:脾大,140*55mm。
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检测多项抗体检查阳性。
➤因出现多项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阳性,更换治疗方案。
2022/03/03-2023/6/29,羟基脲(HU)0.5g BID联合盐酸芦可替尼15mg BID;
血常规:白细胞控制在10×109/L左右,HCT可控制在标准范围,但PLT依然控制不佳。
腹部超声:脾脏大小110*38mm。
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检测多项抗体检查阳性。
➤上述治疗方案均未达到临床预期疗效,为追求更佳的治疗效果,再次更换治疗方案。
2023/6/29-至今,罗培干扰素500μg Q2W,共4次,后维持500μg Q3W至今。
血常规:WBC、PLT迅速降至标准范围,HCT及HGB持续稳定控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阴性。
血管情况:双侧颈部动脉、脑动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整个治疗周期外周血细胞变化图如下:从图中可观察到患者换用罗培干扰素后,血细胞迅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血液学缓解。
患者外周血细胞随治疗变化图(备注:标注点为罗培干扰素起始给药时间)
杜新 主任
本例患者以“头痛、头晕,脑梗塞”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PV;血栓危险分组:高危组;MIPSS-PV预后积分系统:2分,中危组;MPN-10 : 0分。对PV患者进行血栓危险评估,生存预后分层、并分层治疗非常重要。该患者血栓危险分组为高危组,依据指南需积极进行降细胞治疗,患者先后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a-2b”、“芦可替尼+羟基脲(HU)”治疗,但均未达到临床治疗目标。
基于既往罗培干扰素在PV患者进行的Ⅲ期临床研究(PROUD/CONTI-PV研究),5年随访数据展示了罗培干扰素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长期治疗的安全性,5年的完全血液缓解率高达72.6%,分子学反应率高达69.1%,且可显著降低PV患者的等位基因负荷,19.6%患者的JAK2等位基因负荷≤1%,整个治疗期间无疾病进展、血栓栓塞事件或疾病相关体征或症状恶化[4]。2024年NCCN指南推荐罗培干扰素为PV患者首选的治疗药物。
PROUD/CONTI-PV随访5年,中位JAK2等位基因负荷随治疗时间变化图
该患者经历两种治疗方案后,均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后给予罗培干扰素治疗,惊喜的是,患者在接受罗培干扰素治疗3周后,达到了完全血液学缓解,WBC,PLT得到很好的控制,HCT持续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且未出现普通干扰素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类流感样症状,肝功能异常等。复查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转阴,双侧颈部动脉、脑动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准备治疗半年行JAK基因定量分析。本例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耐受性,更加坚定了我们对罗培干扰素的用药信心。
杜新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及大内科主任
深圳市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感染学组成员
专家点评
金洁 教授
PV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隶属于经典的费城染色体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栓塞是PV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生存质量。PV诊断是基于血常规,骨髓活检,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JAK2基因突变检测等综合判断。PV综合治疗目标是避免初发或复发的血栓形成、控制疾病相关症状、预防post-PV MF 和(或)急性白血病转化。随着对PV疾病分子机制的研究,也使PV治疗目标从此前的追求血液学缓解到现今的追求分子学缓解。目前PV的常规治疗包括静脉放血,阿司匹林,普通短效和长效干扰素,JAK抑制剂等,但目前在国内干扰素和JAK抑制剂均为超适应症用药,无法满足目前的临床治疗需求。
罗培干扰素作为新一代超长效干扰素,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验证了在PV患者中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已被美国NCCN等国际指南推荐为PV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的中国PV II期临床研究中,罗培干扰素以剂量优化的给药方案,在HU耐药不耐受的PV患者人群中,展示了更佳的临床治疗效果:血液学完全缓解率(CHR)高:24周的CHR率高达61.2%;起效快,至首次CHR的中位时间仅为92天; 分子学深度缓解:24周时1例(2.0%)患者达完全分子学缓解,46.9%患者达到部分分子学缓解(2019 ELN),显示了其优越的血液学和分子学反应;24周治疗期间,无血栓栓塞并发症;更重要的是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很好[5]。目前,罗培干扰素上市许可申请已提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今年将登陆中国大陆市场,成为国内首个具有PV适应症的药物,将惠及更多的中国PV患者。
金洁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名誉主任
浙江大学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学科-浙一医院血液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恶性血液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负责人
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白血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抗癌协会血液疾病转化医学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副主任委员
CSCO抗淋巴瘤联盟常务委员
海峡两岸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健促会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浙江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学会血液学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