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苏军教授 | 中国尿路上皮癌2023年度研究进展

来源:医脉通 2024.01.24
我要投稿

编者按


2024年1月6日,由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4北京泌尿肿瘤青年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国内泌尿男生殖系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对2023年泌尿男生殖系各肿瘤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盘点,在新年之际为全国泌尿同道创造了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值此盛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韩苏军教授梳理总结了2023年度中国学者在尿路上皮癌(UC)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医脉通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微信截图_20240204175512.png


1.jpg


UC研究成果发表情况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UC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通过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中国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与此同时,泌尿外科医生们也越来越重视科研创新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新药研发的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UC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案和希望。据统计,2023年国内研究团队共发表了膀胱癌(BC)和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相关文章1121篇与63篇,较2022年略有提升。


在研究机构方面,2023年中国BC领域文章发表数量前20名的研究机构包括中南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青岛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UTUC领域发文数量排名前4名的研究机构为四川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和北京大学。


2023年中国BC领域文章发表数量≥4篇的学者累计10位,分别为汕头市中心医院张永海教授、山西医科大学杨晓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少刚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韩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念增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董治龙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胡海龙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纪志刚教授。UTUC领域发文学者也主要集中在北京、郑州、四川等地大学的附属机构。


新辅助及辅助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念增教授牵头的一项单臂、开放标签、多中心、探索性期研究旨在评估卡瑞利珠单抗联合GC方案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共纳入30例患者,病理缓解评估结果显示患者完全病理缓解(pT0N0)率达到43%,病理缓解(≤pT1N0)率为53%,安全性结果显示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均为1-2级,卡瑞利珠单抗联合GC方案的新辅助治疗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显示出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可控。在生物标志物方面,按照疗效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与未达到pCR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存在差异,但肿瘤突变负荷(TMB)及PD-L1表达无差异[1]。由于第一阶段研究取得积极结果,这一研究进入至第二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拟入组106例患者按1:1比例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让我们期待后续研究成果公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强教授和鲍一歌教授团队在2023 ESMO Asia大会中公布了一项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在治疗局部晚期UTUC的II期试验。该试验招募59名年龄在18-75岁之间的cT2-4aN0-2M0 UTUC患者,患者在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U)前,每3周接受一次特瑞普利单抗联合GC治疗共3-4个周期,主要终点为pCR,现已招募11例患者,9例患者完成了新辅助联合治疗并成功接受RU,初步疗效结果显示33.3%(3/9)的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达到pCR,44.4%(4/9)获得了病理部分缓解,特瑞普利单抗联合GC新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UTUC患者有效且耐受性良好[2]。这项试验也正在继续招募患者,期待完整数据公布。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薛蔚教授和陈海戈教授团队在《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发表了一篇单中心的15年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探讨了MIBC新辅助化疗病理与长期临床结局,将接受新辅助化疗和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15年随访结果显示GC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以显著改善MIBC患者的预后,使肿瘤通过化疗达到病理降期,延长总生存(OS)期、肿瘤特异性生存(CSS)期和无复发生存(RFS)期[3]


在辅助治疗方面,西京医院研究团队在2023 ASCO大会中公布了一项替雷利珠单抗±GC用于高危UTU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中位随访21.5(3-33)个月后,1年OS率为93.14%,2年OS率为76.21%,具有一定疗效。安全性方面,该研究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33%,irAEs发生率为25%,未发生≥3级irAEs[4]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治疗


众所周知,HER2过度表达与多种实体瘤的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过去一年中,HER2相关研究取得诸多进展,国外报道,UC HER2有表达人群占70%。而中国UC人群中,2023年发布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诊断的429例UC患者数据,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R2的表达情况后发现,HER2有表达患者比例高达79.7%[5]。HER2免疫组化(IHC)有望成为UC个体化治疗理想的生物标志物。


2023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和盛锡楠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了两项维迪西妥单抗(RC48)相关的开放标签、多中心、单臂研究II期研究(RC48-C005/C009)的汇总分析。两项研究共纳入HER2过表达(免疫组化2+或3+)局部晚期或mUC患者共107例患者,患者均至少接受过一次全身化疗。研究结果显示,盲法独立审查委员会(BIRC)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0.5%(95%CI,40.6-60.3),包括肝转移和先前接受PD-1/L1治疗的患者也观察到一致的结果。截至2022年5月10日,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7.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9个月(95%CI,4.3-7.2),OS为14.2个月(95%CI,9.7-18.8),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6]。此外,郭军教授和盛锡楠教授团队在2023 ASCO大会中也公布了维迪西妥单抗+特瑞普利单抗用于局部晚期或mUC患者RC48-C014研究的更新数据,结果显示,该类患者在不论治疗线数、HER2和PD-L1表达状态的情况下,均能从维迪西妥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的联合治疗中得到获益,而且ORR随HER2高表达而升高,而与PD-L1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7]。RC48这一抗体偶联药物(ADC)的成功,有望成为尿路上皮癌治疗的重大突破,也向全世界贡献了UC治疗中国方案。


另外多项中国研究针对保膀胱疗法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诸多成果,为NMIBC(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MIBC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保留膀胱的治疗选择。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研究团队在2023 ASCO大会中公布两项研究,分别探索了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微管拮抗剂方案和RC48±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方案在高危NMI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RC48联合ICI在高危NMIBC患者的保膀胱治疗中有着较大潜力[8,9]。在MIBC保膀胱治疗领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研究者使用新辅助信迪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后行选择性保留膀胱手术治疗MIBC,发现新辅助GP联合信迪利单抗是治疗MIBC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案,具有较高的pCR率[10]。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秦尚彬教授研究团队在2023 ASTRO年会上公布了立体定向放疗(SABR)在MIBC患者保留膀胱中的研究成果,发现对于不适合膀胱切除术或希望保留膀胱的MIBC患者来说,SABR增强后再进行盆腔化疗是一种耐受性良好且有效的治疗方法[11]。此外,秦尚彬教授研究团队也研究了立体定向放疗+盆腔化疗后的维持疗法,发现三联疗法(TMT)后帕博利珠单抗维持治疗MIBC耐受性良好,早期分析显示疗效良好[12]

韩苏军教授总结,随着ADC药物、免疫治疗等多种抗肿瘤新药获批上市,以患者为中心、以精准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的模式已覆盖至UC各个阶段的治疗中。未来,UC领域研究方向将围绕以药物为基础的相关探索,如保膀胱治疗的以内科治疗为基础联合放疗、手术局部治疗,以及晚期UC中免疫联合治疗等方面。让我们期待来年有更多中国研究走向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强音,给全球UC患者带来更好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2.Yige Bao, et al. 2023 ESMO Asia. 224P
3.张瑞赟,金迪,钱雷等.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新辅助化疗病理与长期临床结局——单中心15年真实世界临床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3,38(12):915-920.
4.2023 ASCO Abstract e16592 - Publication Online
7.Sheng XN,et al. ASOO 2023 Abs 4566
8.Yuanjie Niu et al.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 2023ASCO Abstract e14629 - Publication Online
9.Hong Zheng Li, Tianjin Medical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 2023ASCO Abstract e16616
10.Zhou Tong et al. ESMO 2023: Abstract 2375
11.S.B Qi, et al. ASTRO 2023.
12.Shang-bin Qin. ESMO 2023; 237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