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强教授专访:癌痛药物治疗原则与给药途径的合理选择
更多疼痛科专家采访、指南解读等最新学术内容,长按识别/保存二维码关注【医脉通疼痛科】查看
药物镇痛治疗是基本的癌痛治疗方案。癌痛药物镇痛治疗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给药、皮下给药、静脉给药和椎管内给药等多种形式,如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至关重要。12月15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杨立强教授进行专访,就“癌痛治疗给药途径的选择”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讲解不同癌痛治疗给药途径的优势和不足,分享了给药途径的合理选择经验。
专家简介
杨立强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疼痛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软组织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疼痛超声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药学会麻醉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疼痛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调控与功能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ANESTHESIA&ANALGESIA》 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 编委
《中国医药导报》 编委
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省部级)
发表中文核心文章65篇,SCI文章4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Q1区5篇
个人专利12项
医脉通:药物治疗是基本的癌痛治疗方法。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目前临床用于癌痛治疗的药物类型有哪些?临床选择药物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杨立强教授:
目前,常用的癌痛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以下七类:
第一,非甾体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简单疼痛。
第二,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
第三,强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芬太尼和杜冷丁。
第四,抗癫痫药,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等,可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第五,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和度洛西汀,可提高患者痛阈,同时具有缓解焦虑的作用。
第六,激素类药物,可用于治疗癌痛引起的组织水肿或神经水肿。
第七,局麻药,如静脉、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给与利多卡因或罗哌卡因等。
口服给药性价比高,不良反应较少,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首先选择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的选择依据三阶梯给药原则,首先选择非甾体类药物,如果疼痛无法得到控制,可以逐渐升级到第二阶梯的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对于严重疼痛或无法控制的情况,可能需要应用更强效的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和羟考酮。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依据患者病情直接给与二阶梯或三阶梯药物。
医脉通:您认为,镇痛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否会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如何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对于不同类型的癌痛,是否存在特定的药物治疗方案推荐?
杨立强教授:
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会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每个患者体质不同,对某种药物的反应也不同。除疗效外,个体差异还反映在不良反应上,不同患者差异较大。在临床上,一定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其对某一个药物或某一类药物的敏感度,并结合三阶梯给药的五个原则,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临床上,应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早期病史较短的疼痛,未侵犯到神经或软组织,可使用非甾体类药物;
(2)若癌痛已侵犯到神经,引起神经痛,需要使用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等;
(3)对于骨转移痛,如椎体骨转移和髂骨骨转移,除使用阿片类药物外,还需应用非甾体类药物;
(4)因晚期癌痛情绪紧张的患者,需辅以抗抑郁药,改善患者生活状态。
医脉通:请结合您的临床经验分享一下,在癌痛治疗中,有哪些药物给药途径可供选择?分别适用于哪些临床情况?每种途径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杨立强教授:
临床上癌痛治疗给药途径较多,包括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经皮给药、经鼻给药、皮下给药、静脉给药以及椎管内给药,每种途径都有其优势和劣势:
(1)口服给药:最常见也是应用最广的给药方式。优点是给药方便,患者容易接受,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小。缺点是可加重消化道疾病以及恶心、呕吐或肠梗阻患者的症状,增加患者疼痛。
(2)直肠给药:将药物放入直肠,通过直肠周围静脉吸收药物,避免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但痔疮、直肠病变或腹泻的患者使用这种途径,无法达到预期疗效。
(3)经皮给药:如芬太尼或丁丙诺啡贴剂,用法简单方便,但若环境温度升高,如发热、出汗、放射治疗等可增加药物吸收速度,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抑制或药物中毒。因此,经皮给药需注意周围环境温度。意识不清和老年虚弱的患者使用这种途径时,应注意可能产生药物中毒或药物过量。
(4)经鼻给药:将药物喷入鼻腔起到镇痛作用。
(5)皮下给药:将药物注射至皮下,简单方便,但长时间使用皮下容易形成无菌性炎症甚至硬结。
(6)静脉给药:需在静脉内放置留置针或中心静脉导管,起效快,但容易造成感染,增加护理难度,长时间使用可引起静脉炎。
(7)椎管内给药:包括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给药,将药物直接注射至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疗效良好,患者满意度高,但对医生操作水平的要求较高,医生操作水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综上,任何一类给药途径都有其优势或适应证,也有其劣势或禁忌证,临床医生一定要做好给药途径的选择。
医脉通:给药途径的选择是否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权衡疗效和安全性?请分享一下您的见解。
杨立强教授:
使用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不同,患者的不良反应和面临的风险也不同。我认为,不同给药途径患者面临的风险和安全性问题不在于给药途径本身,而在于医生给药途径的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可规避风险和安全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不同给药途径时,需要注意其操作要点:(1)使用无创的口服给药、直肠给药和经皮给药途径时,需注意其禁忌证;(2)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给药,应注意无菌原则。此外,蛛网膜下腔给药时还应注意药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