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平教授:齐心勠力,林普利塞联合CHOP改善初治AITL的缓解深度
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一种独特亚型,同时也是以严重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为特征的侵袭性淋巴瘤1。AITL具有临床病理诊断困难,易误诊漏诊,侵袭性强和预后差的特点1。随着对AITL发病机制的认知加深,越来越多新药如林普利塞等用于治疗AITL2,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长期生存。本期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分享一例接受林普利塞治疗的AITL诊疗过程与治疗体会。
患者一般情况
患者,男,66岁,因出现“咽部异物感、发热”等症状在外院就诊,病理报告提示右侧扁桃体鳞状上皮粘膜下可见高度增生的淋巴组织,免疫组化结果为CD2(弥漫+),CD3(弥漫+),CD4(弥漫+),CD5(弥漫+),CD7(弥漫+),CD8(部分+),CD20(B细胞),CD21(FDC+),CD30(+5%),CD56(-),CD10(散在+),Bcl-6(部分+),GranzymeB(散在+),MUM1(灶状+),PD-1(部分+),TIA1(灶状+),Ki-67(+70%);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BER ISH(-),考虑为AITL。后至本院完善检查。
患者基线检查
浅表器官彩超:右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约2.6*1.5cm,部分皮髓质结构欠清,内可见较丰富彩色血流信号,左颈部、双侧腋窝、腹腔及腹膜后显示区未见肿大淋巴结。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扁平状及类圆形淋巴结,右侧部分淋巴结皮髓质结构欠清,右侧大者约2.1*0.4cm,左侧大者约0.8*0.5cm,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PET-CT检查:1、符合淋巴瘤,累及:①口咽右侧壁;②右颈部淋巴结。左颈部、腹膜后散在稍大淋巴结伴轻度代谢,需与炎性淋巴结鉴别。2、双肺下叶散在实性小结节,不伴高代谢,建议CT复查;左肺上叶肺大疱。3、脑内未见明显异常代谢征象;双上颌窦炎;肝多发囊肿;副脾结节;前列腺钙化灶;左股骨头骨岛;脊柱退变。胸部CT示:右肺小结节,考虑良性可能性大,左肺上叶陈旧病变,左肺上叶肺大泡,肝多发囊肿可能。
病理检查:右侧扁桃体肿物活检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细胞有异型性,伴淋巴上皮病变,结合外院的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AITL。
图1 治疗前躯干和头的PET-CT检查
临床诊断
AITL
治疗经过
2023年11月30日至今,给予4个疗程林普利塞联合CHOP(林普利塞80mg,D1-21;环磷酰胺750mg/m2,D1;多柔比星
50mg/m2,D1;长春新碱
1.4mg/m2,D1;泼尼松
100mg,D1-5)治疗,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
林普利塞联合CHOP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后续CHOP方案减量至80%,林普利塞保持每日一次80mg。
治疗体会
刘卫平 教授
AITL多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临床表现复杂3。AITL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常见B症状如发热和瘙痒等、全身淋巴组织受累、实验室检查异常如淋巴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3。此外,AITL的临床过程常呈侵袭性,进展快,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4。因此及早识别AITL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研究证实AITL起源于滤泡辅助T细胞,其免疫表型特征主要为T细胞共同抗原标志物如CD3、CD4和CD8、辅助T细胞标志物CXCL13和PD-1等、生发中心细胞标志物如CD10和BCL-6以及其他辅助诊断标志物3,临床诊疗时需进一步注意这些生物标志物。目前临床上用于AITL的一线治疗方案主要为CHOP或CHOP样方案。这些化疗方案总缓解率(ORR)较高约为60%,但其长期生存较差,5年总生存(OS)率为41%4,5。说明PTCL患者一线常规治疗后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4,仍存在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磷脂酰肌醇-3-激酶δ(PI3Kδ)在PTCL如AITL等中高表达,并在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6。林普利塞高选择性地靶向PI3Kδ亚基7,或可抑制PTCL肿瘤细胞分化、增殖和存活。一项多中心的Ⅱ期研究显示,林普利塞可改善复发难治性PTCL的ORR、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8,提示了林普利塞用于治疗AITL的临床价值。
本例初治患者接受林普利塞联合CHOP方案,并获得了CR。为了进一步巩固疗效并延长生存,患者后续可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维持治疗。期待更多研究能进一步验证林普利塞联合治疗方案的治疗潜力,也希望林普利塞联合CHOP方案能为更多的初治AITL带来长期生存。
刘卫平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秘书长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常委兼秘书长
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