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翃教授专访:深入浅出,畅谈微创技术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得益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80%~90%肿瘤患者的疼痛症状能够通过规范、有效的治疗得以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疼痛难以控制。近年来,微创技术快速发展,为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12月15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高翃教授进行专访,就“微创技术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分享癌痛微创介入治疗手段,畅谈癌痛治疗的未来发展。
专家简介
高翃教授
副主任医师,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 医学博士
现工作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从事临床医疗及科研工作23年,(国外工作7年)。
目前获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理痛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广东省疼痛康复学会常务理事兼癌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癌症疼痛学组副组长,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颅神经疾病分会委员,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缓和医疗分会常委,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理事。获评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C类人才,南山区“领航人才”
擅长于运用脊髓及外周神经电刺激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神经射频手术、椎间盘减压术等微创技术治疗癌痛、带状疱疹性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头面相关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下肢血管源性疼痛等各类慢性疼痛疾病。发表相关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论著参译1部,参编著作4部
医脉通: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造成治疗中断。对于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微创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请您介绍一下,临床常用于癌痛治疗的微创技术有哪些?如何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高翃教授:
癌痛微创介入治疗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肿瘤本身所致癌痛的微创治疗,另一类是针对肿瘤侵犯神经组织所致癌痛的微创治疗。
针对肿瘤本身所致癌痛的微创技术包括:(1)离子导入技术;(2)经皮椎体成形术(针对转移性肿瘤)。
针对肿瘤侵犯神经组织所致癌痛的微创技术包括:(1)神经阻滞:如蝶腭神经节和枕神经的阻滞治疗,适用于头面部肿瘤或鼻咽肿瘤患者;(2)射频技术;(3)神经毁损;如腹腔神经丛毁损术,主要针对肝癌和胰腺癌患者;;(4)神经调控:包括化学调控和电调控。化学调控主要有自控镇痛(PCA)泵、鞘内吗啡泵或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电调控主要是神经刺激治疗,包括外周神经刺激治疗和脊髓神经刺激治疗。
癌痛是复合痛,应针对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节段性疼痛的患者,可考虑神经损毁或神经阻滞治疗。如果患者为全身性疼痛,可考虑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或PCA泵。
医脉通:难治性癌痛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类顽固性疼痛,不仅是镇痛治疗时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也是进一步提高癌症整体镇痛治疗水平的瓶颈。请结合临床经验分享,什么是难治性癌痛?临床上如何控制癌性爆发痛?难治性癌痛的常用微创介入治疗方案有哪些?
高翃教授:
难治性癌痛是经过1~2周规范化治疗后,未得到控制的癌痛,即疼痛数字评分≥4分和(或)爆发痛次数≥3次/天。值得注意的是,因无法耐受阿片类药物副反应,未足量应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疼痛控制不佳的患者,不属于难治性癌痛。
难治性癌痛的爆发痛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目前,主要应用PCA泵或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控制癌性爆发痛。如果这两种方式无法有效控制爆发痛,可采用复合治疗方案,如在此基础上皮下给予吗啡。此外,国外还通过应用更有效的镇痛药物剂型控制难治性癌痛,如芬太尼透黏膜口含锭剂,可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控制爆发痛。
难治性癌痛患者多为肿瘤晚期患者,常伴有全身多处疼痛,可依据患者的生存期评估考虑应用PCA泵,包括鞘内和硬膜外的PCA泵。如果患者基础情况良好,生存期较长,可考虑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如果单一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案无法有效控制疼痛,可考虑复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如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的基础上,应用腹腔神经丛损毁术,可能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
医脉通:近年来,微创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请您介绍一下,在微创技术治疗癌痛方面,是否有一些新的技术和进展?对于微创技术治疗癌痛的未来,您有什么期待和展望?
高翃教授:
微创介入治疗的革新主要在于基础研究的进展,如新的鞘内药物种类的研发,可通过极小的药量有效控制癌痛。此外,癌痛治疗的新技术还有外周神经刺激,包括外周电极植入方法和外周药物微创介入使用方法。
器械在微创介入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器械的革新也会带来介入技术的革新。未来,希望可以研发更加小巧的微创介入治疗器械,能更好地镇痛,以减少患者痛苦。我们科室目前正在相关探索,希望通过临床器械的转化,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