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共话 | 黄晓军院士、吴德沛教授、张晓辉教授、张曦教授:中国移植的传承与绽放,奏响世界移植领域的中国之音
春色渐浓,惠风和畅。为促进中华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疗发展及血液肿瘤与免疫前沿科学的进步,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13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以及第七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五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已于北京盛大召开,众多血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恶性血液病的诊治进展等热点话题并发表精彩报告。在此,医脉通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院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张曦教授就本次大会的召开及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发展展开分享,以飨读者。
“北京方案”助力国际血液病发展,研究学者坚持无畏探索
骨髓移植供者匮乏一直是世界级医学难题,半相合骨髓移植“北京方案”为该难题提供了解决之法,让全球血液病患者拥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2月23日,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授予黄晓军院士杰出服务奖(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再次肯定了“北京方案”为国际血液病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回首过去,这条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从不缺少艰辛和质疑,对此,黄晓军院士谈到,所有的创新之路皆伴随艰辛,原因在于创新实际上就是推翻旧观念、建立新观念的过程。至于如何在此过程中做到坚持,首先在微观层面,始终坚信半相合移植能够实现,事实上患者存活率在持续改善,这也验证了选择方向的正确性;从宏观层面来考量,患者的需求与其正在承受的痛苦无疑是研究者前行的动力,唯有怀着坚定的意志才能持续向前。
“北京方案”秉承传承与发展理念,为后辈树立学习典范
本次大会汇聚了全国各地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共同探讨血液领域的诊疗与发展,吴德沛教授认为可以用“传承、创新、发展”六个字来概括其对后辈的期望。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是亚洲开展移植的先行者。陆道培院士完成了亚洲首例骨髓移植,搭建了国内外领先的移植平台。黄晓军院士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带领团队将所创立的半相合移植“北京方案”不断完善并发扬光大,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广受瞩目的标准方案之一,并因此屡获殊荣,是中国科学界的卓越代表。黄院士进一步致力于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融合发展,必将推动我国的移植事业更进一步,为血液病患者造福,也必将在世界上舞台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不过,吴德沛教授认为仅有传承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创新才能推动发展。基于此,黄院士带领团队创立了半相合移植的“北京方案”,该模式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赞誉,也使其赢得“杰出服务奖”奖项。在此基础上,黄院士团队仍在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即致力于整合全国范围内的移植大数据资源,以期在世界上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因此,黄院士团队以“传承、创新、发展”的实践经历,为领域后辈树立了典范,应向其学习和持续努力。
回顾移植领域发展历程,尽显中国智慧与创新
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里程碑之一,至今仍然是众多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治愈方式。作为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领军人物,张晓辉教授表示,近年来中国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如今已从技术和学术层面的跟跑到并跑发展至在黄晓军院士引领下的领跑。这一发展既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也代表了全体血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张晓辉教授认为中国移植的发展具体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移植适应症的不断扩展,即为非恶性肿瘤的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范科尼贫血等骨髓衰竭性疾病患者带来福音;二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在持续优化改进中得到提升;三是“北京方案”来之不易,体现出背后强大的创新能力,得到国际层面乃至全世界血液移植学者的认可,是中国及世界血液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中国移植之声唱响世界,未来发展之路仍待完善
张曦教授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深耕多年,并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他表示上述以“北京方案”为主的单倍体移植体系,作为中国移植的代表,在国际上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与欧美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这与黄晓军院士团队、吴德沛组委团队在移植领域数十年的深耕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中国移植领域也有亟待改善的问题。
张曦教授就未来中国移植工作需继续努力完善的问题展开论述:一是充分利用中国患者的数量优势,发挥“北京方案”的代表性,建立中国移植数据库,同时在此基础上完善精准诊断,利用人工智能机器辅助精准诊断和分层,有利于移植朝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二是CAR-T细胞免疫治疗或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如何更好地融入移植平台,从而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如何发挥中国移植方案的优势,在老年患者移植体系基础上发展新的体系,也是即将开展的工作。期待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工作,能使中国移植在国际上发出更强的声音,发挥引领作用。
总结
回首移植的艰辛探索之路,“北京方案”不断传承与发展,为国际血液病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既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也代表了全体血液移植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未来期望中国移植向精细化发展,融合细胞免疫治疗,更好地发挥中国移植方案的优势,在国际上唱响中国移植之声!
黄晓军 院士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国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负责人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第四、五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会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分会 主任委员
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主任委员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icine执行主编,Brit J Hematol,J Hematol & Oncol,Ann Hematol, Chin Med J等核心期刊副主编,第九届中华血液学杂志总主编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国自然“杰青”、国自然重点项目、国自然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含Lancet Oncol等IF>10的118篇,单篇最高IF 54.4,被引10867次;获批专利22项;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杰出服务奖等
吴德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
张晓辉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重点项目等
牵头/执笔中国专家指南/共识28部,主编血液领域专著5部,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授权14项
第一/通讯发表SCI 论文122篇Nat. Immunol, J Hematol Oncol, Lancet Heamatol, Blood, Nat. Commun, Am J Hematol, Leukemia,等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
以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以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张曦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l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Blood & Genomics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