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b-9是特异性指标,韩悦教授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和鉴别丨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

来源:医脉通 2024.03.15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于2024年3月1-2日在北京举办。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悦教授接受采访,谈一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的诊断与治疗。



医脉通:移植后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移植后潜在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它存在哪些特点和危害?诱发因素有哪些?


韩悦教授:由于移植技术的进步,移植后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TA-TMA病情急重,目前没有较好的治疗措施,死亡率超过80%,因此近年来受到了临床医生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TA-TMA的主要表现形式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非常类似,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发热、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肾功能损害,甚至一些患者伴有神经系统改变。发生TA-TMA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感染、3-4级以上GVHD、免疫抑制剂、基因改变、血管损害等,但是目前来说还没有公认的危险因素,但最后多因感染或者器官功能损害而死亡。


医脉通: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移植后TMA呢?


韩悦教授:TA-TMA的死亡率超过80%,因此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如果出现TA-TMA,最主要的处理手段是撤停钙调磷酸酶免疫抑制剂,其次,GVHD和感染往往会推进TA-TMA的发生,因此控制GVHD和感染也非常重要。一些临床试验也显示了补体抑制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他的预防治疗手段正在探索中,近来研究显示TMA与氧化微环境有关,所以应用抗氧化药物可能比较有意义。相信未来随着不断探索,TA-TMA患者的预后可以得到改善。


医脉通: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移植后TMA都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大量研究报道这两种并发症经常同时或先后出现,两者的发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您有哪些经验?


韩悦教授:移植后GVHD和TMA往往相辅相成,而且难以鉴别,尤其是肠道GVHD和肠道TMA,由于治疗措施不同,一旦诊断错误,会给治疗带来极大的麻烦。GVHD患者往往伴有皮肤的改变、肝酶异常以及免疫相关指标的改变等等;TMA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变化、肌酐异常、尿蛋白与乳酸脱氢酶(LDH)改变,甚至可以从外周血涂片上发现破碎红细胞。在实验室诊断中有一些非常特异性的指标,由于TA-TMA的发病与补体激活相关,补体激活以后导致了C5b-9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内皮上,因此可以检测TA-TMA患者的C5b-9,这是目前国际上认可的一种特异性指标,值得大家应用。


DM_20240314232007_001.png

韩悦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血液免疫学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止血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六大高峰人才”、“333高层次人才”

主持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