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张凤奎教授浅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个体化治疗|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红细胞疾病(贫血)大会

来源:医脉通 2024.04.11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年3月29-30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红细胞疾病(贫血)大会”在广州圆满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张凤奎教授接受采访,为我们分享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治疗进展。



医脉通: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严重情况下可危及患者生命。请您谈谈目前我国AA疾病的现状如何?AA患者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张凤奎教授:AA是东亚、东南亚国家高发的血液疾病。我国人口基数庞大,AA患者人数较多。临床上,AA分为重型、极重型以及非重型。非重型AA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鉴别诊断非常重要。重型和极重型AA诊断相对容易,治疗是重中之重。整体来看,我国重型和极重型AA患者的治疗延误时间较长。初始阶段,很多医生尝试应用糖皮质激素解决血细胞减少的问题。多数AA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前,可能已经接受了一些目前我们看来不必要的治疗。此外,医生对于重型和极重型AA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等,有时把握相对不准确。这些均可能造成AA患者有效治疗时间的延误。


除明确治疗方案外,还需关注标准治疗。如果AA患者年龄较轻,且存在合适的同胞供者,一般情况下首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CsA)+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三药联合的标准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但我国部分地区可能由于经济问题ATG使用受限,故采用TPO-RA+CsA联合治疗,治疗方案不是特别标准。因此,我国AA患者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希望未来通过学会对基层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上述难题能够逐渐得到解决。


医脉通:AA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应采取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手段。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不同患者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张凤奎教授:目前,对于非重型AA患者,结合疾病发病机制,可以应用免疫抑制剂和刺激骨髓造血的药物等进行治疗,如CsA、雄性激素等。对于重型和极重型AA患者,临床上明确了免疫抑制治疗联合TPO-RA可能有效。重型和极重型AA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此类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更谨慎、更精准。


整体来看,重型和极重型AA确诊后,医生应该首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有无合适的同胞供者。如果有合适的同胞供者,首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如年龄不合适、身体状况较差、没有合适的同胞供者等,应尽早进行ATG+CsA+TPO-RA标准免疫抑制治疗。


具体来说,对于部分出现非常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经常发生感染或感染难以控制的患者,如果年龄合适,应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挽救治疗。部分患者没有合适的同胞供者,也可以选择替代供者。对于老年重型和极重型AA患者,考虑ATG+CsA+TPO-RA标准免疫抑制治疗的同时,还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如部分患者伴有严重心脏疾病可能无法耐受ATG。由于ATG的加入可以提高AA患者的疗效,因此临床上应尽量考虑患者能否接受ATG治疗。马ATG或猪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的免疫抑制强度比兔ATG相对较弱,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更合适老年重型和极重型AA患者。此外,有国外专家提到,老年重型和极重型AA患者应用兔ATG时可能要适当减量。总而言之,AA的总体治疗原则是既能使患者接受有效的治疗,又能减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医脉通:随着AA患者治疗需求的不断多元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变得尤为重要。请您谈谈免疫抑制治疗未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张凤奎教授:近年来,随着TPO-RA的加入,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疗效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仍未达到医生和患者追求的目标。患者残存造血干/祖细胞过少、病史时间过长等均可能导致免疫抑制治疗疗效较差,甚至无效。免疫抑制治疗可以阻断异常免疫,通过残存造血干/祖细胞恢复患者自身造血。然而,即使患者恢复自身造血,但由于造血干/祖细胞池减少,剩余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压力很大,部分患者难免会发生疾病转化。尽管AA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有很多优化空间。作为血液科医生,未来我们需要在AA的发病机制、残存造血干/祖细胞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寻求更多的突破。


DM_20240411161428_001.png

张凤奎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造血系统红细胞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

率先系统报告我国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再障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性、一线应用ATG联合CsA及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再障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和多个血液专业杂志编委

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医科院优秀教师和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