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而不耀 静水流深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专访
他,首创的“免管免禁”食管外科加速康复创新模式,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食管癌术后无需放置胃管、营养管,患者术后5~7天即可出院;
他,坚定“中国人特色的病,一定是中国人来攻克”,从而真正惠及中国人!
他,2016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是我国有史以来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食管外科专家。
他是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食管及纵膈外科主任李印教授。
决意北漂:做做减法 换个活法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今天郑重宣布,我将正式离开工作30年,曾经度过我最宝贵青春年华的河南省肿瘤医院,北漂了!此时此刻,百感交集!”——2018年5月7日,李印教授离开河南时如是写道。
如今,在北京工作快6年,李印教授谈及当时来北京的感受,仍然是感慨万千。这场“北漂”,意味着他将放下过去的一些光环,面对职业生涯全新的挑战,更肩负起国内食管外科发展的重要责任。
“我的成长离不开我的导师河南省肿瘤医院邵令方教授的栽培,当年他扎根河南,开创的食管癌诊疗模式,对我影响巨大。我在河南工作生活近30年,感情是难以割舍的。”李印教授回忆,“但是当有机会接触更多、更复杂的临床案例,服务更多的患者,并且有机会将河南的食管癌诊疗经验和技术推广到全国,即便有再多不舍,我也会义无反顾。”在河南时,李印教授已是医院副院长职务,但他更想专注于食管癌专业的积淀和发展。离开河南时他看似轻松的一句“做做减法,换个活法”,却预示着一段新的艰苦历程的开始。
潜心扎根:一开先河 世界首创
在我国食管癌是一种高发的、常见的恶性肿瘤。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食管癌22.4万例,死亡18.8万例,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在第七和第四位。然而,一边是庞大的患者希求,一边却是专业医生的短缺,“食管癌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患者预后差,手术和术后管理极为复杂,在胸外科很少有年轻医生愿意做食管癌,来医科院肿瘤医院的前半年只有我一个人主刀做手术。” 这是初到北京的李印教授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印教授决心改变传统胸外科体系,逐渐打造全国第一支只做食管和纵膈的外科团队。
在李印教授看来,越是复杂的外科手术,并发症等问题越多,将越容易呈现“中心化”集中的趋势。经过五年“亚专科”模式的发展,如今的医科院肿瘤医院食管及纵膈外科已有三个医疗组,七名医生,单个病区年开展食管癌手术1000台以上,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也印证了李印教授“中心化”的预测。
科室建设逐渐成熟,让李印教授有了实现更大目标的底气——用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食管外科发展,帮助更多患者高质量生存。
“免管免禁”模式和其倡导的“加速康复”理念正是在这样的时机下,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最复杂、风险最大的手术之一,过去临床为预防食管癌患者手术吻合口瘘,习惯禁食禁水,且放置胃管、鼻咽管,病人往往在术后一周到一个月内鼻腔中都插着两根管子,非常痛苦。李印教授首创的“李氏吻合”则实现了“免管免禁”的目标,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以进食、下床活动,一般5-7天即可出院。李印教授介绍道:“外科医生不仅要把手术做好,也要注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所以我想无论如何都要攻克吻合口瘘的难题。‘免管免禁’这项技术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才逐渐成熟,并且已经被验证是安全可行的。”
为了让更多医生掌握“免管免禁”技术,把加速康复的理念推广开来,李印教授带领团队发起了“百人百院”等活动项目,在两年时间内利用周末时间,全国累计飞行50多万公里,跑了100余家医院,做了200多台手术演示,影响了数千名医生,整体提升“免管免禁”手术的成功率,让全国无数患者受益。
成果绽放:勇立潮头 国际领先
食管癌是“中国特色”疾病,在李印教授看来,攻克食管癌一定在中国。因此带领中国食管癌领域带走向国际,一直是他的梦想。
李印教授强调,国际化标志之一就是能够吸引更多国外同行交流学习,而他首创的基于加速康复理念的“免管免禁”法,也确实吸引国外同行纷至沓来。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外科技术已经超过了欧美国家。”李印教授骄傲地介绍,“免管免禁”手术屡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演示,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一名埃及学生,在跟随李印教授学习4年后,现在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外科专家。与此同时,陆续也有一些患者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找到李印教授进行手术。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以及药物治疗研发的进步,特别在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的推动下,食管癌免疫治疗迅速发展,患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但李印教授认为,食管癌的发病呈现明显地域性的区别,每年全球有一半的新发食管癌都在中国,中国食管癌发病率、临床特征等与欧美不一样。因此,10多年来,他的团队一直立足于中国人群进行研究,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特征的标准或者最佳的治疗模式。
李印教授强调:“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大家把自己的数据按照国际标准做好,然后在数据共享基础上共同做研究,找到适合中国食管癌人群的治疗模式,共同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癌症防治目标而努力。”
采访手记:
不忘初心,光而不耀;敬畏生命,静水流深
不管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在和李印教授交流过程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一再强调的“医者的初心”:把自己的技术做到极致,能够得到更多的同道认可,让病人认可,让病人获益,这是医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在李印教授看来,这个初心也是他多年来自己内心一直坚持的“一个底线、一个标准”,也可以用两句话进行极为形象的概括:一是敬畏生命,精益求精;二是手术有边界,技术无止境。用两个公式来理解就是 “1+1>2”;“100-1=0”。他进一步解释说:“一台外科手术是复杂的,通常需要五、六个小时,甚至七、八个小时,但在手术过程中又需要外科医生每个动作做好,才能够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从而实现了‘1+1>2’的目标;但是成百上千个手术动作里面,有一个动作做不好、做不规范,有可能以患者的生命为代价,也就成了‘100-1=0’。” 两个关于手术治疗的公式生动而贴切,让人也不由得对这位食管癌外科创新技术专家心生敬佩,赞美他是如何用行医之道去诠释“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
与李印教授的采访交流中,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儒雅而风趣、博学而谦逊的人格魅力,让人联想起《道德经》里的“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的,“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30多年来,李印教授一直埋头于破解中国食管癌为何高发的难题,历经千辛万苦,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才站上了在食管癌外科手术领域里属于自己的医学高峰。他印证的是每个中国医学工作者永不放弃的坚韧和自我超越的鞭策,也让中国人在国际医学交流中更加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