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春教授: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迎来多种新选择,“红宝书”指南引领临床实践、传递前沿进展新知识 | 2024 CSCO指南会

来源: 2024.04.28
我要投稿

为积极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临床肿瘤医师的临床与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CSCO诊疗指南的制定和推广,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CSCO指南会于4月26-27日在济南召开。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为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见解,并解读CSCO指南的临床指导意义。


image.png



医脉通:围术期免疫治疗是肺癌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并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治疗理念。在今年更新的指南中,如何选择围术期免疫治疗模式,主要考量的因素有哪些?


段建春教授:

近年来,免疫治疗引领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格局的变革,不仅限于晚期或局部晚期NSCLC,特别是在早中期可手术切除的NSCLC中,免疫治疗探索成果丰富。诸如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模式的CheckMate-816研究,术后辅助免疫治疗模式的IMpower010研究、KEYNOTE-091研究,以及 “夹心饼”模式的NEOTORCH研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获益。


尽管这些免疫治疗模式的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但目前的研究数据已经表明,免疫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展现出在围术期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早中期的NSCLC患者,尤其是非I期或IIA期的患者,在围术期治疗的选择上,免疫治疗将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推崇。至于治疗模式如何选择,多项“夹心饼”模式的研究在去年发布,基于这些循证依据,“夹心饼”模式在新版指南中或将得到更多推荐。在具体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时,临床医生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手术意愿、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等。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适用性和患者的驱动基因状态也是决策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医脉通:作为肺癌领域的专家,您如何看待这次指南更新对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的影响?它对于推动肺癌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何重要作用?


段建春教授:

在临床实践的各个流程中,CSCO指南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临床医生的“红宝书”,CSCO指南涵盖了从初步筛查、确立诊断标准、制定治疗原则,到后期随访和健康指导等全方位的内容,为肿瘤患者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治疗提供了详尽的指导。


在我看来,CSCO指南最大的特色,在于它基于中国患者人群的特性,并结合全球先进的诊疗经验以及国内药品的可及性,对治疗策略进行不同级别的推荐。这使得临床医生能够根据指南推荐的级别和患者的具体状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CSCO指南的更新不仅旨在满足中国患者的具体需求,还基于国际国内最新研究进展的内容进行更新,通过巡讲进行推广,使广大一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这种持续的更新和推广,将进一步推动肺癌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帮助临床医生更有效地进行患者的疾病管理。总之,CSCO指南不仅是一个临床决策指导工具,更是一个持续进化的知识体系,它在推动我国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