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华教授:路虽远,行必至,共同助力CSCO指南落地,唱响“中国之声”|2024 CSCO指南会

来源:医脉通 2024.05.06
我要投稿

2024年4月26-27日,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在泉城济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领域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切磋学术,见证指南更新。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分享CSCO结直肠癌诊疗更新要点,及我国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方向。


1714976395627.png



医脉通:CSCO指南是广大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资料。请您分享一下,本次2024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重点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更新?


徐瑞华教授

今年我主要负责的是CSCO结直肠癌指南的更新,总体来讲,更新的大方向没有变,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几方面。在诊断领域,随着新辅助治疗的不断发展,如直肠癌等新辅助治疗前的影像评估方面重要性凸显,新版指南做了更为明确的磁共振诊断的依据和指导,以及在如何判定临床完全缓解等方面也进行了改进,为综合治疗提供了更多依据。


在外科和围手术期治疗方面,新版指南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类,治疗也变得更为精准和科学性。同时,CSCO指南的前沿性也保持得非常好,在一定程度上,CSCO指南的可操作性,比NCCN等国际指南可能更为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领先国际指南,率先写入CSCO指南,而后NCCN等指南纳入同样表述。


在晚期治疗方面,指南引入了一些新的证据和新的治疗方法,如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纳入为I级推荐。其他疗法如西达本胺联合贝伐珠单抗和PD-1单抗用于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MMR)结直肠癌的末线治疗,也纳入指南中。


总体上,CSCO指南秉承着科学性、前沿性,也结合国情和可及性,简洁明了地让一线医生来参考,指导临床实践,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医脉通:CSCO诊疗指南不断蝶变,已成为特色鲜明、严谨客观、科学实用的肿瘤领域指南。随着指南的不断扩充和更新,请您谈谈,如何更好地让指南落地应用?


徐瑞华教授

谈到我国肿瘤防治如何落实、如何进行、如何提高水平,科技创新、新药物、新疗法、新技术都非常重要。此外,进一步为了使均质化医疗能够实现,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下级医院等,同样也需要让指南落地。CSCO指南在兼顾科学前沿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可及性,让指南“接地气”,契合下级医院的临床需求,真正扎根于下级医院。在此基础上,CSCO指南的推广活动也必不可少,需要通过会议、医院的参观学习观摩、举办讨论会等多种方法形式,进一步推动CSCO指南的落地,让指南中切实可行的诊疗推荐能够“录入”每一位一线临床医生的脑海中,将指南的推荐变成自觉的、科学指引的诊疗方案,真正落实于临床实践中。


作为CSCO理事长,我们反复强调了指南落地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落不了地,特别是如果无法触达下级医院,指南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花更大的力气去推广指南,大力推动各个专业委员会,在全国各个地方,召开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学术会议,深入探讨交流,进一步推广CSCO指南落地应用。


医脉通:近年来中国学者持续发力,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多项国际指南的制定均参考了我国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指导了全球的临床实践。您认为如何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


徐瑞华教授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发表肿瘤领域重要临床研究成果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在过去的五年,中国仅次于美国,已成为该会议中口头报告数量第二的国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临床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甚至美国、欧洲等指南的制定贡献着循证医学证据,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国已从“追随”慢慢进入到“并跑”的阶段。近年来,在众多国际学术舞台上都唱响了“中国之声”,即将召开的2024年ASCO中,我们也看到大量的中国口头报告和快速口头报告即将公布。同样,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的舞台上,我们也看到中国投稿了众多摘要数据,据我了解,2023年ESMO年会中,中国是全世界投稿最多的单一国家。这一系列的成绩,都意味着中国的临床肿瘤学已从“量变”到“质变”,成为世界重要的临床研究基地。

谈到如何在世界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我认为,需要利用好资源和体制机制,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协作,让更多的组织、单位开展更高质量的、更具创新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多中心研究,真正解决一个又一个的临床实际问题和需求。只有这样,我国肿瘤学才能进步,我国肿瘤防治事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为“健康中国”做出努力和推动,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手段,让患者能够在如今的诊疗现实情况下,得到更好的治疗,实现更高的治愈率。我相信,“中国声音”在未来的十年会更加响亮,临床研究也正“加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充满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