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镜教授:食管癌指南更新立足循证,双特异性抗体前景广阔|2024 CSCO指南会

来源:医脉通 2024.05.07
我要投稿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CSCO指南会于4月26-27日在济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见证指南更新,解读前沿进展,分享诊疗经验。值此盛会,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分享新版诊疗指南中食管鳞癌领域的重磅更新,展望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前景。


1715053133700.png



医脉通:本届CSCO指南会发布了2024版食管癌诊疗指南。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在食管鳞癌的药物治疗领域,新版指南进行了哪些重磅更新?


黄镜教授:2024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中,食管鳞癌内科治疗的更新主要分为两方面,分别是可切除食管鳞癌的新辅助治疗和转移性食管癌的一线和后线治疗。


在可切除食管鳞癌的新辅助治疗领域,基于李印教授牵头的ESCORT-NEO研究,新版指南新增了“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相关注释。注释指出,对于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胸段食管癌(cT1b-3N+M0或cT3N0M0),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或卡瑞利珠单抗+紫杉醇+顺铂新辅助化疗可显著改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且安全性可接受。对于此类患者,可考虑采用上述两种方案进行新辅助治疗。


对于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的一线治疗,我们知道目前已有多个PD-1抗体联合治疗方案获得了指南推荐。本次指南更新基于GEMSTONE-304研究,将PD-L1单抗纳入到推荐中,在一线治疗中新增了舒格利单抗+顺铂+5-FU(1A类)”方案。


对于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的后线治疗,新版指南在注释部分也进行了两项更新。其一是对于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基于ALTER-E-006研究的回顾性分析,以及此类患者目前无标准治疗的现状,指南指出可考虑应用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另一项更新则针对双特异性抗体,对于既往治疗失败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基于去年Lancet Oncology发表的研究,指南指出此类患者的二线及后线治疗可考虑应用卡度尼利单抗单药方案。


医脉通:双特异性抗体是免疫治疗领域的新创举,近期您主导的一项双特异性抗体联合化疗应用于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的研究登上了国际舞台,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该研究的主要结果和临床意义?


黄镜教授:对于晚期食管鳞癌的一线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已经成为一个标准治疗模式,并带来了约50%~70%的有效率。然而对于联合治疗难以奏效的那部分患者,临床中仍要寻找更多的优化治疗方案,双特异性抗体就是探索方向之一。


基于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全国多中心、开放标签AK104-IIT-014研究,旨在评估双特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卡度尼利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和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结果在2023年ESMO IO大会中进行了Poster报告,初步结果显示,对于纳入的22例患者,客观缓解率(ORR)达86.7%,疾病控制率(DCR)为1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结果令人鼓舞。


目前该研究仍在进行中,后续我们会汇报更多的结果,例如甲基化在食管鳞癌免疫联合化疗中的价值等。对于免疫治疗新策略与化疗的联合,我想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探索方向。


医脉通:相较于传统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双特异性抗体在结构和作用机制上存在哪些优势?您认为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应用存在哪些机遇与挑战?


黄镜教授:首先,相较于传统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存在结构上的不同。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仅作用于单个靶点,例如PD-1或PD-L1。而双特异性抗体通常以PD-1或PD-L1为一个靶点,另外再结合CTLA-4或VEGF等靶点,以此实现对双靶点的靶向作用。其次,结构的差异带来了抗癌机制的不同,双特异性抗体因为同时作用于两个靶点,可能会发挥更好的协同抗肿瘤作用。


当然,既往研究显示,单靶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CTLA-4抗体或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策略在肝癌等癌种中也获得了成功。那么,双特异性抗体是否优于两个单靶点药物的联合用药,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特别是头对头研究的数据,才能得到最终答案。但总而言之,双特异性抗体在临床中存在很大的探索和应用空间,可能会为肿瘤的治疗带来另一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