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教授:创新赋能,共建未来,皮下制剂引领乳腺癌诊疗新浪潮
随着乳腺癌患者整体生存时间的延长,乳腺癌已转向慢病化管理模式,其治疗理念也逐步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这样的转变对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诊疗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与更严格的规范化标准。据此,医脉通特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分享乳腺癌诊疗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如何以皮下创新剂型推动药物创新,构建诊疗新格局。
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皮下制剂构建乳腺癌诊疗新格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在不断延长,患者需求也在不断升级。除了疾病治疗,乳腺癌患者更渴望早日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全面治愈。张瑾教授深刻理解这一变化,强调在乳腺癌的诊疗发展中,必须以患者需求为中心。
首先,要深入洞察患者需求,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基础上,提升患者治疗体验。对此,革新给药模式是一条可行路径。例如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曲帕双靶皮下制剂,通过“双药合一”+“皮下注射”的重大创新,将双靶治疗从静脉输液改为皮下注射,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满足患者深层次需求,推动乳腺癌诊疗模式实现进一步革新,让乳腺癌靶向治疗有望延伸到日间病房及门诊当中。张瑾教授表示,“曲帕双靶皮下制剂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医疗机构日间诊疗的效率,推动医院诊疗体系在肿瘤治疗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乳腺癌患者的管理需要践行全方位、全周期的慢病化管理模式。基于分类而治和精准治疗的原则,提升对乳腺癌患者的个性化、系统化诊断水平,加强早诊、早筛工作,以及术后随访,离院后随访等工作,完善从前端诊断到后端康复的全程、全方位、全周期管理模式。
另外,要落实乳腺癌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发挥公立医院的带头作用,将前沿治疗理念和创新治疗方法推广到全国各地,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助力新技术同步下沉到基层,构建上下一致的医疗联合共同体,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皮下新技术赋能临床诊疗,实现多方获益,共绘发展蓝图
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引领着抗肿瘤药物领域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众多创新药物。国家药监局倡导抗肿瘤药物的创新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真正解决临床问题。因此在创新过程中,抗肿瘤药物的创新要真正落实到患者获益上去,着眼于延长患者生存、提高用药安全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就医体验等;并以新理念、新技术为抓手,推动药物及早落地应用,争取实现多方共同获益。
乳腺癌患者基数大,并且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这也要求乳腺癌领域的药物创新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提升患者治疗体验。张瑾教授指出,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于首位,其中大多数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都会接受曲帕双靶治疗,但曲帕双靶治疗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数小时的静脉输注通常会给患者及家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并且还存在静脉炎、血栓等风险,乳腺癌的给药模式仍需不断创新。
针对这一问题,乳腺癌抗HER2治疗领域新获批的曲帕双靶皮下制剂,依靠简便快捷的皮下注射突破了这一局限,仅需5-8分钟就能完成给药,能够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有效助力患者早日实现全方位的治愈;并且患者不需要置管、维护静脉通路、住院等,进一步减轻了相关经济负担。对此,张瑾教授表示,“如果其他肿瘤也能和乳腺癌一样,在新辅助、辅助以及晚期解救治疗阶段,实现像曲帕双靶皮下制剂这样简便、快捷,同时保证疗效的给药模式,那么医疗机构成本、医疗人力成本以及患者的就医成本都将得到有效节约”。
同时,张瑾教授还从宏观层面对曲帕双靶皮下制剂的应用进行了深度分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健康中国战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二月份提出的‘善作还要善成’,像曲帕双靶皮下制剂这种对广大患者有明显获益的药物,我们要大力推动其落地,加速应用到临床,这样一来,医疗相关各界所关心的、患者极为关注的医保资金,也能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所以我希望曲帕双靶皮下制剂能够尽快在医保的覆盖下,有效替代相关的静脉剂型。”
目前在中国实体瘤领域,乳腺癌的诊疗技术更新及药物创新都处于领跑地位。张瑾教授对未来的创新药物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冀:“希望曲帕双靶皮下制剂的创新能够在乳腺癌领域起到行业引领作用,推动其他单抗类皮下制剂的进步,特别是在中国的创新和应用,并让药物创新技术早日惠及更多乳腺癌患者,也早日惠及其他实体瘤患者,减轻全社会的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