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国教授专访:全方位管理,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合作,助力疑难疼痛管理!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各种疼痛性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其中疑难疼痛病因和机制复杂,通常涉及多个学科,找到疼痛病因并给与恰当的治疗并非易事。5月12日,在北京医学会疼痛委员会2024年第一次学术会议召开之际,医脉通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王保国教授,就疑难疼痛治疗等相关话题发表真知灼见。王保国教授分享了临床中疑难疼痛管理的关键环节以及优化疑难疼痛管理的临床经验。
专家简介
王保国教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教授、博士导师、博士后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北京医师协会疑难疼痛会诊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疼痛超声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首任主委
北京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首任主任
北京医师协会麻醉专科医师分会首任会长
北京医师协会疼痛专科医师分会1-2届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1-5届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神经调控专委会1-3届常委
亚洲神经外科麻醉和重症治疗学会第3届会长
中华麻醉学会委员和神经外科麻醉学组首任组长
北京麻醉专业委员会第8届副主任委员
北京健康管理协会第2-4届副会长
医脉通:疼痛治疗并非易事,很多疑难顽固的疼痛常常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您认为哪些类型的疼痛可以被归类为疑难疼痛?临床中疑难疼痛管理包括哪些关键环节?
王保国教授: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严重干扰患者生活,使其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出现疼痛症状提示机体存在损伤,疑难疼痛是指机体长时间严重损伤,通过各种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疼痛仍控制不佳,使患者长期处于痛苦状态。疑难疼痛是多学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之所以疑难,是因为难以控制,可能经多学科医生诊治后疼痛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疑难疼痛管理的关键首先在于明确诊断,诊断不清可能导致治疗方案选择错误。其次,部分疑难疼痛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这类疼痛,需要提前与患者沟通目前的医疗措施以及可以达到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期望值。另外,我们也鼓励疼痛科医生加强药物或技术创新,包括老药的综合利用,以助力疼痛缓解。
医脉通:您认为,目前在疑难疼痛的临床诊疗管理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或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困难或挑战?
王保国教授:
目前,疑难疼痛管理的主要挑战在于部分疾病采用现有手段治疗效果欠佳。如丘脑痛,是脑出血或脑梗死引起的一侧肢体痉挛性疼痛,明确诊断较为容易,但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治疗、神经调控还是康复理疗,效果均达不到预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这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医患共同合作,在临床中积累经验,收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数据,并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改进治疗方案。
目前,我们对疑难疼痛的治疗进行了诸多探索,但进展较为缓慢,期待未来能够取得突破。
医脉通:您刚刚提到,疑难疼痛往往需要综合管理方案,请您谈一谈如何进行综合的多学科管理?
王保国教授:
疑难疼痛需要多学科医生进行综合管理。如癌痛,多种原因均可以导致癌痛,包括肿瘤本身的局部侵蚀、内脏痛、躯体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部分癌痛患者还可能伴有精神问题。对于这类患者,需要采取多方位、全面、多种措施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不同患者对治疗的信任度和疗效反馈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患者精细化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最终需要回归正常生活,要将患者看做一个整体,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医生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尽可能帮助其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家庭中,重拾人生价值。
最后,疑难疼痛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医生的参与,包括专科疼痛科医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等。通过多学科医生的全面管理,最终实现让患者没有疼痛、心情愉快和有价值活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