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强教授专访:畅谈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的应用及进展,助力顽固性疼痛管理

来源:医脉通 2024.06.06
我要投稿

顽固性疼痛是一种难以控制或缓解的疼痛,常持续存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是一种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有力武器。5月12日,在北京医学会疼痛委员会2024年第一次学术会议召开之际,医脉通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杨立强教授,就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在顽固性疼痛中的应用及进展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杨立强教授详细介绍了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的适用人群和操作流程,分享了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经验和近年来的治疗进展。


专家简介


图片6.png

杨立强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疼痛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软组织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疼痛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药学会麻醉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疼痛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调控与功能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ANESTHESIA&ANALGESIA》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中国医药导报》编委

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省部级)

发表中文核心文章65篇,SCI文章4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Q1区5篇

个人专利12项



医脉通:什么是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有哪些?


杨立强教授:


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是近年来疼痛领域的重要技术,其原理是将电极放置于硬膜外腔,通过放电发射刺激信号阻断疼痛传导和调控神经递质,产生镇痛作用。


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主要适用于:(1)腰椎术后综合征,如腰椎内固定完成后的顽固性疼痛;(2)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3)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和末梢神经痛;(4)下肢缺血性疾病,如下肢动脉栓塞和其他缺血引起的顽固性疼痛;(5)难治性心绞痛;(6)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的禁忌证包括:(1)感染;(2)穿刺部位存在椎管内占位,如肿瘤等;(3)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性疾病;(4)患者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临床评估。


医脉通:通常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治疗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测试期和植入期。请您谈谈两个阶段具体的治疗流程是怎样的?


杨立强教授:


脊髓电刺激植入术通常分为两期。第一期是测试期,将实验电极通过穿刺放置于靶位(硬膜外腔),外接临时电池,在约1周时间内,依据患者病情调节合适的参数,同时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效果和耐受情况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脊髓电刺激植入手术。通过一周测试,若患者反馈良好,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可以启动第二期植入治疗,否则将终止治疗。植入期无需移动电极,主要是将永久性可充电电池放置于理想部位。


医脉通: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常见并发症有哪些?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杨立强教授:


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为有创手术,并发症主要为穿刺本身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穿刺导致的椎管内出血、神经损伤以及植入电极断裂或损坏。测试期患者可能出现不适或者不良反应。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发生感染。


为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评估。通过核磁或CT评估穿刺点或电极植入靶点是否存在解剖异常;检测凝血时间,防止出现血肿。在手术过程中,操作需要精准、轻柔,避免神经损伤。同时术中应随时和患者沟通,有条件的中心可在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避免术后感染。


医脉通: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治疗顽固性疼痛有哪些新的进展?


杨立强教授:


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发展趋势非常好,一方面是因为临床上顽固性疼痛发病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技术越来越精进。早期传统的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多为低频脊髓电刺激,能够解决部分患者的疼痛。随着高频脊髓电刺激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将频率提升至10000 Hz,对于更复杂的顽固性疼痛有良好的效果。近期,又研发出了爆发式电刺激,可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顽固性疼痛。高频脊髓电刺激技术和爆发式电刺激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顽固性疼痛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