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翔教授:进一步推广结直肠癌规范治疗模式,提高基层医生的认识和技能丨2024上海结直肠癌大会

来源:医脉通 2024.06.19
我要投稿

2024年5月31日-6月1日,第十五届上海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进展大会暨第七届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教育大肠癌高级诊疗学习班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不仅聚焦于肠癌的诊治,还涵盖了患者科普宣教与康复管理的研讨。大会特别设立了结直肠外科肠道功能重建与整合康复质量控制与创新论坛,从医学专业角度探讨如何提升肠癌患者的康复质量与生活质量。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教授分享大会概况,并对国内结直肠癌领域未来的临床实践进行展望。


1718787275448.png



医脉通:本次会议作为结直肠肿瘤领域重要大会,学术内容丰富。作为论坛主席,能否请您谈谈本次会议有哪些亮点?与会感受如何?


李心翔教授: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论坛的关注。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大肠癌团队主办,是第十五届上海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与进展大会,同时也是第七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和综合治疗论坛。我们一如既往地聚焦于大肠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今年的论坛特别关注了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肠癌肝转移和精准医学等领域的突破。此外,本次论坛重点探讨直肠癌相关话题,安排了数场直肠癌的学术交流会。我们为什么特别关注直肠癌?主要是因为直肠癌作为大肠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模式比结肠癌更为复杂。当前,对于可切除的结肠癌,新辅助治疗模式尚未得到完全肯定。然而,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已成为治疗标准,并且近年来有许多新的进展。因此,本次论坛高度关注直肠癌和结直肠癌综合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为大家带来新的收获和启示。


医脉通:我国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治疗规范性差,且不同地区预后差异显著。能否请您结合临床谈谈,在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方面,有哪些方面需要优化?将对我国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影响?


李心翔教授: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中国的大肠癌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欧美国家70%的大肠癌病例是结肠癌,30%是直肠癌。然而在中国,直肠癌的比例高达60%。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直肠癌病例中,中低位直肠癌和进展期直肠癌占据了多数。直肠癌的治疗模式不同于结肠癌,对于可切除的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标准。近年来,学界在新辅助治疗模式上也进行了许多探索,例如PROSPECT研究,一项全球多中心、非盲、随机、非劣效性、II/III期临床对照试验,旨在探索新辅助化疗替代新辅助放化疗的可能性。PROSPECT研究排除了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MRF阳性和有侧方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这提示医疗工作者在选择治疗模式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分析和优化。特别是对于基层医生,既往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不够。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巡讲和推广规范的治疗模式,以提高基层医生的认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