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海教授专访:顽固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应用、进展及挑战
顽固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长、治疗难度大、常规治疗方法难以缓解的疼痛。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为顽固性疼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5月12日,在北京医学会疼痛委员会2024年第一次学术会议召开之际,医脉通特别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孙永海教授,就顽固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及进展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孙永海教授详细介绍了顽固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及选择,分享了顽固性疼痛微创介入治疗的进展并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
专家简介
孙永海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综合疼痛治疗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北京医学会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研究杂志常务编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
医脉通: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临床常用的顽固性疼痛微创治疗手段有哪些?相较于传统治疗方式,这些微创治疗手段有哪些优势和独特之处?
孙永海教授:
顽固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很多,主要包括:(1)神经毁损,包括物理毁损(如,射频毁损和等离子毁损)和化学毁损(如,酒精毁损);(2)鞘内吗啡泵植入术,主要用于顽固性癌痛;(3)神经电刺激植入术,包括外周神经、神经节和脊髓电刺激;(4)中枢神经毁损,包括脊髓毁损和中枢毁损,中枢神经毁损通常需要与神经外科医生协作完成。
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通过神经毁损和电刺激治疗;对于顽固性癌痛,如胰腺癌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可采用腹腔神经丛毁损或中枢靶控镇痛系统植入术治疗;对于更加顽固的疼痛,如丘脑痛或其他方法无法控制的癌痛,可采用中枢神经毁损术进行治疗。
目前,微创介入治疗多在电生理监测或影像学引导下进行,因此疗效更确切、安全性更佳、副作用更低。
医脉通:近年来,微创治疗用于顽固性疼痛管理是否有一些新的进展?
孙永海教授:
近年来,国内外用于顽固性疼痛管理的微创治疗取得了诸多进展。
第一,近年来国内外很多疼痛专家通过等离子毁损神经,其特点在于麻木的发生率低,效果较为确切。目前也有神经刺激模式等离子出现,为顽固性疼痛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第二,鞘内泵植入,包括枕大池吗啡泵植入和脑桥前池吗啡泵植入。脑桥前池吗啡泵植入由腰骶段入路,将吗啡泵植入脑桥前池;枕大池吗啡泵植入由颈枕部入路,将吗啡泵植入至枕大池,目前只能在CT引导下进行。目前正在探索由腰骶段入路,最终植入枕大池的植入方式,其安全性更佳,且更加便捷。
第三,采用神经修复方法治疗顽固性疼痛,如干细胞局部注射和蛛网膜下腔注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干细胞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将干细胞移植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越来越多的试验证明了干细胞在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针对肿瘤本身的治疗,如射频消融、粒子植入、化学毁损(如,酒精毁损)和高浓度三氧注射,都有助于顽固性疼痛的管理。
医脉通:您认为,目前微创治疗在顽固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哪些挑战?
孙永海教授:
顽固性疼痛治疗方法很多,但多采用神经毁损法,通过破坏疼痛信号传递的神经通路来减轻疼痛。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起效快,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如神经毁损不完全带来新的疼痛。由于神经被破坏,患者还可能会经历局部麻木、感觉减退或异常感觉(如刺痛、烧灼感)等。目前亟需神经修复类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此外,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作为顽固性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显著改善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遇到一些挑战,包括电极移位和局部纤维组织的增生。电极在体内的位置变化可能会导致刺激区域偏离目标区域,从而影响疼痛控制的效果;纤维组织的增生可能包裹电极,导致刺激效率下降或刺激感受改变。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