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红教授专访:阿片类药物在癌痛中的应用及进展

来源:医脉通 2024.07.03
我要投稿

癌症是全球人口第二大死亡原因,癌痛是癌症患者最普遍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临床问题。药物治疗是癌痛管理的基础,其中阿片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一线药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阿片类药物至关重要。5月12日,在北京医学会疼痛委员会2024年第一次学术会议召开之际,医脉通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李娟红教授,就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应用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李娟红教授详细介绍了临床常用的阿片类药物以及如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分享了新型阿片类药物的进展。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40703142545.png

李娟红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疼痛科主任 主任医师 临床疼痛学硕士

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疼痛专科医师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北京疼痛学分会委员

民革中央安全与健康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评审专家

临床专业方向:骨关节疼痛、疑难头痛、幻肢痛、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神经痛、癌性疼痛的精准定位超微创介入术治疗



医脉通:药物治疗是癌痛管理的基础,其中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请您介绍下临床常用的阿片类药物有哪些?


李娟红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可用于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镇痛药物非常多。阿片类药物是比较常用的中重度癌痛治疗药物,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不同种类。例如,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阿片类药物和合成阿片类药物。天然阿片类药物包括罂粟碱和可卡因等;合成阿片类药物包括羟考酮、氢吗啡酮和芬太尼等。


医脉通:对于癌痛患者,完全、有效、规范、科学的镇痛治疗很重要。请结合您的经验及NCCN成人癌痛指南介绍一下,如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


李娟红教授:


癌痛属于难治性疼痛,也属于慢性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问题。全程规范化管理可为癌痛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和临床体验。由于全程管理包括及时评估和多种药物合理搭配。因此,首先需要通过正确、及时地评估,充分掌握患者的体质类型和疼痛情况;其次需要具有及早干预和全程管理的意识。


由于癌性疼痛的用药时间较长,应用时需考虑镇痛效果和药物副反应之间的平衡,合理选择镇痛药和辅助类用药,并根据患者疼痛的情况及时增减辅助用药和进行局部干预治疗。因此,对于中重度癌痛患者,及时调整药物搭配,平衡药物镇痛和副反应之间的关系,包括局部的精准定位的超微创的一些镇痛干预治疗措施,均为患者获得较好临床镇痛效果的保障。


医脉通:难治性疼痛仍然是临床癌痛管理最棘手的问题。请您介绍一下,除药物治疗外,还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治疗策略?


李娟红教授:


对于癌性疼痛的治疗,药物治疗是首选。在全程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部分患者会出现暴发痛和难治性癌痛。对于难治性癌痛,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精准定位微创介入治疗,以更好地缓解疼痛,包括暴发痛发作。对于胰腺癌和肝癌等内脏痛患者,可加用局部精准定位的内脏神经超微创介入治疗,如内脏神经的部分毁损和部分卡压的解除,以缓解对药物不敏感的难治性内脏痛。


医脉通:近年来,在癌痛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阿片类药物,还有哪些新型的阿片类药物或者新的剂型值得关注和研究?


李娟红教授:


阿片类药物应用历史悠长,其中最常见的是传统的吗啡类药物。吗啡类药物治疗癌痛疗效确切,使用得当副作用也较小。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一些新型阿片类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如芬太尼透皮贴。这种经皮吸收的阿片类药物,避免了胃肠道刺激,且镇痛疗效优于传统阿片类药物,使用也更加便捷。


除此之外,新型药物氢吗啡酮也在癌痛治疗中展示出优于传统吗啡类药物的镇痛效果,其应用值得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