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对话 | 2024 年 EHA、ASCO年会DE-DLBCL治疗新进展全览

来源:医脉通 2024.07.04
我要投稿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近二十年来,R-CHOP一直是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可治愈50%-70%患者1。MYC/BCL-2双表达约占DLBCL的20%~30%,与不良临床预后相关2,此类患者接受R-CHOP方案通常结局不佳。如何优化一线治疗方案来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一直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难题。随着R-CHOP改良方案及新药的不断探索,伴有不良预后因素的DLBCL患者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疗选择。近期召开了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两大学术盛会,会议中公布了多项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的DLBCL(DE-DLBCL)相关研究进展。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黄文荣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海生教授探讨DE-DLBCL治疗现状与新药在DE-DLBCL中的研究进展。


从实际出发,看DE-DLBCL预后较差,治疗需求未满

医脉通: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且各组织学类型对治疗反应存在差异,DE-DLBCL亚型预后较差,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能否请您谈谈当下DE-DLBCL的疾病特点以及治疗现状?临床上面临哪些挑战?


黄文荣 教授:双表达淋巴瘤(DEL)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修订版中被定义为与染色体重排无关的MYC和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其并非一个独立的诊断类别。目前广泛应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准为MYC表达≥40%,BCL-2蛋白表达≥50%,但不同的研究界定的cut-off值存在差异。


从细胞起源来看,既往文献报道约2/3的DEL患者为ABC亚型或non-GCB亚型DLBCL,这可能是导致这种DLBCL亚型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DE-DLBCL具有侵袭性强,一线治疗反应率低的特点,虽然其预后通常优于双打击淋巴瘤,但总体预后仍较差,且易发展为复发/难治性DLBCL(R/R DLBCL)3


DE-DLBCL患者具有异质性,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有研究结果显示,应用R-CHOP方案治疗,相比非双表达患者,DE-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率、总生存(OS)率显著降低3,DE-DLBCL预后较差,应用标准治疗方案疗效不佳,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强化疗方案治疗DE-DLBCL仍有进步空间

医脉通:鉴于DE-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研究者们展开了众多对DE-DLBCL一线治疗方案的探索,其中包括强化疗方案,能否请您分享目前DE-DLBCL的强化疗方案有何进展?


刘海生教授在LNH03-2B研究中,纳入了32例DE-DLBCL患者,其中17例接受标准的R-CHOP方案,15例接受强化的R-ACVBP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与R-CHOP方案相较,R-ACVBP方案并未能改善年轻低中危DE-DLBCL患者的PFS(P=0.58)以及OS(P=0.87)。此外,有研究报告了DA-R-EPOCH和R-CHOP方案对DE-DLBCL患者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DA-R-EPOCH组和R-CHOP组的总缓解率(ORR)分别为94%和93%,OS分别为42个月和38个月(P=0.962),无病生存期(DFS)分别为36个月和30个月(P=0.931),这提示DA-R-EPOCH方案并不能改善DE-DLBCL患者的预后3。由此可见,目前强化疗方案对于DE-DLBCL患者的疗效尚不明确,所以仍需引入新的治疗药物,探索新的治疗方案,为DE-DLBCL患者创造更优生活质量及更长的生存获益。


*R-ACVBP:利妥昔单抗、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泼尼松;DA-R-EPOCH:依托泊苷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


学术盛会最新R-CHOP+X方案研究进展


医脉通:随着R-CHOP改良方案及新药的不断探索,伴有不良预后因素的DLBCL患者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疗选择。研究表明加入靶向药物的R-CHOP方案可提升DLBCL治疗疗效。近期开展的ASCO年会和EHA年会中公布了几项R-CHOP+X方案应用于DE-DLBCL的研究结果,能否请您分享会议中披露的研究结果? 


黄文荣教授在R-CHOP基础上加入信号通路阻断或干扰药物。


由于强化疗方案对于DE-DLBCL患者,尤其是老年体弱/不适合强化疗及移植的患者疗效不佳,近年来在R-CHOP基础上加入靶向药物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今年ASCO和EHA大会中公布了以下几项在R-CHOP基础上加入信号通路阻断或干扰药物的研究结果。


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Ⅱ期研究(NCT05498259)评估了奥布替尼联合R-CHOP方案对OR诱导治疗有反应的初治DLB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截至2024年1月30日,共纳入24例患者,其中含8例DE-DLBCL。中位随访7.8个月,DE-DLBCL患者的CR率为75%4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泽布替尼联合R-CHOP治疗DE-DLB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共纳入1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完全分子学缓解(CMR)率为100%,所有患者均存活,无疾病进展。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是血液毒性和疲劳5


一项Ⅱ期研究,纳入了年龄≥18岁的初治DE-DLBCL患者,按1:1随机分为R-CHOP组(1组)或维奈克拉联合R-CHOP组(2组)。研究共纳入119例DE-DLBCL患者,中位随访27个月,两组PFS无差异,第1组估计12个月PFS率估计为77%,第2组为76%(HR=0.98 [95%Cl:0.48-2.01],P=0.95)。治疗结束时评估第1组和第2组患者的ORR分别为87.5%和90%,CR率分别为70%和82%。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12个月OS率估计为94%,第2组为79%(HR=1.27 [95%CI:0.57-2.79],P=0.56)。安全性方面,≥3级AE在第2组发生率更高(42% vs 76%)6


医脉通:我们关注到2024 ASCO年会的血液肿瘤专场中,LBA7003是由赵维莅教授汇报的中国方案治疗DE-DLBCL,能否请您简要介绍此项研究成果?


刘海生教授在R-CHOP基础上加入HDAC抑制剂


2024年4月24日,西达本胺联合R-CHOP治疗初治DE-DLBCL适应症正式获批,其关键Ⅲ期临床研究DEB中期结果更是作为重磅研究摘要亮相今年ASCO年会7。这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确证性临床试验共纳入423例初治DE-DLBCL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接受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和安慰剂联合R-CHOP方案。研究结果显示西达本胺联合方案组的CR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3% vs 61.8%,P=0.014);24个月无事件生存(EFS)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降低疾病进展等事件发生风险32%。


可以看到,无论是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奥布替尼、泽布替尼,或是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R-CHOP方案应用于DE-DLBCL,都未显著延长患者生存,且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仍需继续随访。而DEB研究提示,在标准治疗方案R-CHOP基础上加入西达本胺,显著提高了DE-DLBCL患者的缓解深度,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同时安全性可控。作为DE-DLBCL一线治疗Ⅲ期研究中首个CR率显著获益的改良方案,为DE-DLBCL患者带来了治愈的新曙光。


曙光已至,未来可期,西达本胺联合方案为DE-DLBCL患者带来新的“一线生机”

医脉通:基于DEB研究的结果,中国DE-DLBCL患者治疗格局有可能被改变,将对临床产生怎样的影响?


黄文荣教授作为我国首次对外专利授权,进行全球同步开发的原创新药,西达本胺在DLBCL领域中的治疗潜力正逐步开发并应用于临床。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医学成果,将造福更多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的DLBCL患者。


刘海生教授精准医疗是未来淋巴瘤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此次DE-DLBCL治疗方案的重要进展将推动DLBCL的精准分层与治疗。期待未来西达本胺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公布,为更多不同需求的DLBCL人群带来临床获益。


8vcng97a.png

黄文荣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学部淋巴瘤-浆细胞病科主任

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病学会血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精准诊疗专委会常委

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课题、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Oncogene、Bone marrow transplant.、Cell Transplantation、Frontier Oncology、Transfusion、Annals of Hematology、Clinical transplant.、Leukemia & lymphoma等国际期刊发表临床SCI论文21篇,国内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jr83ufaj.png

刘海生教授

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内科病区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淋巴瘤工作组成员

河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河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理事


参考文献
1.Munoz J, Deshpande A, Rimsza L, et al. Navigating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A roadmap to do better than Pola-RCHP in DLBCL. Cancer Treat Rev. 2024;124:102691.
4.Chang-Ju Qu, et al. P1167. EHA 2024.
5.Xiaojing Xing, et al. PB3000. EHA 2024.
6.Jeremy Abramson, et al. 7012. ASCO 2024.
7.Weili Zhao, et al. LBA 7003. ASCO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