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大咖谈|王鲁群、鲍静、贺艳娟和徐燕教授:探究虚弱MM诊疗锋芒所向
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方案日渐成熟,但其仍为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在MM中,虚弱的发生非常常见,且虚弱与MM患者的不良预后息息相关。如何正确评估患者虚弱程度,如何为虚弱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仍然挑战重重。本期特邀山东大学齐鲁王鲁群教授作为本次专场交流主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鲍静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贺艳娟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徐燕教授作为领读嘉宾和讨论嘉宾,探索虚弱MM患者诊疗策略及治疗新进展。
开场致辞
王鲁群教授作为专场交流会主持表示,对于虚弱MM患者这一特殊人群而言,如何进行规范化治疗,以提高整体人群疗效和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是从事MM治疗的血液同仁们共同面临的问题。非常高兴能有此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一同提高对虚弱MM的认知,以促进日后临床实践中虚弱MM的规范化诊疗。
王鲁群教授致开场辞
挖掘虚弱MM患者未被满足治疗需求
徐燕教授介绍了虚弱MM患者治疗现状、虚弱的定义及评估,以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并指出:
MM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对于高龄、以及伴随多种合并症的患者而言,多数会呈现出虚弱的状态。从国外数据可见,三分之二MM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虚弱,其中40%为重度虚弱1;从我国数据可见,老年MM患者虚弱发生率>70%2。与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相比,虚弱MM患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和停止治疗的风险高、生活质量低、临床预后差3,4。
虚弱是一种功能性术语、一种综合征,亦是一种多维状态1,3,5,IMWG-GA、R-MCI等虚弱评分系统通常根据年龄和合并症等因素将患者分为虚弱和非虚弱患者6,7。针对中国MM患者,我国研究者自主开发的虚弱评分或具针对性,值得持续关注8。随着时间的推移,虚弱状态可能会改善或恶化,因此治疗过程中或需对患者进行频繁、系统地监测5。此外,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发现,大多数符合治疗条件的>75岁的患者无论其是否虚弱及伴随的合并症数量如何,均可接受三药方案治疗9。
徐燕教授分享
研究新进展探索虚弱MM患者治疗目标及策略
贺艳娟教授结合虚弱MM的研究新进展,对虚弱MM治疗目标,以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出见解:
MM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通过长期抑制恶性肿瘤来减轻疾病相关并发症,从而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于虚弱患者而言,应关注治疗毒性的预防和生活质量的维持3,10。
在疾病管理方面,应在缓解与可耐受的毒性之间取得平衡,从而缓解疾病症状,延长生存11。有研究表示,添加抗CD38单克隆抗体、使用三药联合方案等强化治疗与两药或降低剂量的方案相比,能延长虚弱MM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降低死亡率12,13;然而,IFM 2017-03等研究表明,不含激素的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
(DR)方案等温和的治疗方案可为虚弱MM患者带来缓解,且患者耐受性良好14。《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指出,老年虚弱患者,选择治疗时可先给予两药,待一般情况改善后可考虑给予三药联合15。
其他治疗方案包括,Isatuximab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
方案、以及塞利尼索
联合硼替佐米
和地塞米松(XVd)等方案16-18。未来,虚弱MM患者应该优先选择两药还是三药方案,何时选择强化的三药或四药方案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贺艳娟教授分享
探索PI类药物在虚弱MM患者中的应用
鲍静教授在本次交流中对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在虚弱MM患者的应用进行了分享:
PIs是MM治疗的基石药物,在MM治疗中,含PI类治疗方案占到50.6%19,20。在老年虚弱新诊断MM(NDMM)患者中,接受基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的保守治疗策略后,患者总缓解率(ORR)达73%,但ECOG PS≥3的患者群体生存率仍然较低21。ASPIRE、ENDEAVOR和ARROW研究均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虚弱复发难治性MM(RRMM)患者使用基于卡非佐米的治疗方案的PFS及总生存期(OS)延长,各亚组间安全性一致22。
此外,鲍静教授分享了其所在医学中心MM患者接受伊沙佐米治疗的探索结果,患者ORR达72.8%,其中高危患者ORR达64.1%;中位PFS为28个月,mOS未达到,12个月PFS率和OS率分别为90.1%和93.8%。接受伊沙佐米治疗后,患者的缓解深度提高,完全缓解(CR)率由23%提高到42%。安全性方面,3-4级周围神经病变(PN)发生率<1%。
鲍静教授分享
大咖论道——专家点评及讨论
话题1 您所在的医学中心,MM患者中虚弱患者占比多少?您认为虚弱评估是否必要,可否分享您在虚弱评估方面的经验?
鲍静教授:在我们中心,MM患者发病年龄较高,虚弱患者占比较多。虚弱评估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于高龄、合并糖尿病、已存在手足麻木等PN的患者,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可避免给予硼替佐米等可能进一步导致PN发生的药物。
贺艳娟教授:在我所在的中心,虚弱MM患者占比约为40%-60%,但随着目前MM发病年轻化,这一比例并不完全准确。在临床实践中,虚弱评估是有必要的,使用较多的为IMWG-GA评分,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后再开展治疗可避免患者因虚弱引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徐燕教授:尽管我们中心统计的MM患者发病年龄较低,但可能存在样本量有限等局限性,总体而言,老年虚弱MM患者目前仍占较高比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患者对生活质量改善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龄MM患者或将外出就诊,未来可能会出现老年虚弱MM患者就医人数增加的趋势。此外,应对IMWG-GA评分进行广泛的推广,以便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王鲁群教授:对于老年虚弱MM患者,在治疗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对虚弱状态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我国MM患者与西方国家患者的虚弱状态、虚弱患者比例等存在差异,此外,我国缺乏适合中国虚弱患者的具有独特性的评估方式,希望未来中国研究者可以携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MM患者虚弱评估系统。
话题2 对于虚弱MM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您认为此类患者的治疗策略应如何制定?虚弱患者是否需要调整剂量?
鲍静教授:对于虚弱患者治疗策略的制定,需要先评估患者肿瘤负荷,若患者耐受性较差,可先给予患者Rd方案,待患者整体状态稍恢复后,再调整剂量或加用伊沙佐米进行治疗。在既往工作中,有例高龄虚弱患者刚开始治疗时状态较好,使用硼替佐米后,发生肠梗阻,导致状况急转直下。因此,对于虚弱患者,需要格外小心患者耐受情况。
贺艳娟教授:在门诊接诊MM患者时,对于入院治疗意愿较弱的老年虚弱患者,通常给予其Rd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合并症以及免疫功能状态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剂量调整。随着新药增多,患者的治疗选择也逐渐增多,当虚弱患者情况好转后,可给予其IRd等方案。
徐燕教授:虚弱MM患者中伴有合并症的患者数量较多,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同时使用多种类型药物,因此在制定抗肿瘤策略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毒副作用。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可耐受三药治疗,并在可耐受的基础上获得疗效。
王鲁群教授:对于虚弱MM患者而言,有足够长的治疗时间至关重要,无论是两药、三药或四药方案,足够的治疗强度和足够的治疗时间缺一不可。因此,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应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持续治疗的可能性和用药依从性。
话题3 PI类药物作为MM患者治疗基石,您认为虚弱MM患者更适合何种PI类药物?
鲍静教授:对于PI类药物的选择,在患者使用2-3个疗程VRd方案且取得获益后,可以及时转换为全口服IRd方案。特别是对于老年MM患者,尽管有些患者看似状况较好,但因为高龄属于MM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大多数时候仍可将其视为虚弱患者,当此类患者在使用VRd方案的过程中有PN发生的苗头时,应尽快转换为IRd等方案。
贺艳娟教授:在PI类药物中,硼替佐米的疗效良好,然而使用此药物后患者PN发生率较高。因此,对于虚弱MM患者而言,可选择其他药物如伊沙佐米等。对于年轻且肿瘤负荷较高的患者,一线治疗时可给予其VRd、VPd等方案,待患者情况好转或发生PN后,可转换为IRd方案。
王鲁群教授:无论患者是否虚弱,PI类药物都是MM治疗的基石药物,是联合用药中不可或缺的药物。从美国开展的TOURMALINE-MM6研究、中国的MM6-PLUS研究、鲍静教授所在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均可发现,转化为IRd方案进行持续治疗可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总结
访谈会主持王鲁群教授总结道,本次访谈内容丰富,三位专家的讲课精彩纷呈,讨论环节中,教授们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分享了多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建议和具体治疗实施方案,值得领域内各位同仁们未来在实践中应用和推广。对于虚弱MM患者,我们应结合各级指南,给予个体化、精准的评估和治疗,也需要我们在未来持续的关注和深入探索,为患者实现长生存而努力!
王鲁群教授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