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祥教授谈免疫治疗助力血液肿瘤精准攻克丨2024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年6月30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2024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在上海举办。本次大会旨在探讨血液疾病领域诊疗前沿进展,促进基础科学发展,并加速临床成果转化。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接受采访,谈一谈免疫治疗血液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医脉通:2024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为与会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分享临床转化成果和治疗前沿进展。您作为大会主席,想请您介绍一下本次会议有哪些亮点内容?
王建祥教授: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作为一个品牌会议,已连续举办多届,始终聚焦于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并提供创新疗法以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本届会议邀请了众多国际国内专家,旨在交流血液系统肿瘤、良性血液疾病以及与移植技术和细胞治疗技术相关的最新进展。这些技术的应用基于前期基础研究成果,并逐步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催生出许多前沿疗法用于临床实践。
会议还通过介绍前沿临床实验的进展,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特别是针对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在其他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靶向治疗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样,免疫治疗,包括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以及细胞免疫治疗也在会议上得到了充分展示。
总体而言,本次大会的宗旨在于聚焦前沿技术,并将这些前沿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因此,血液学转化与创新大会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盛会,也是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重要平台。
医脉通:近年来,由于疗效显著,使得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您在本次大会上就“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的探索”进行了报告。首先想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免疫疗法是如何杀伤肿瘤细胞的?目前有哪些免疫疗法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还存在哪些未满足需求?
王建祥教授:免疫系统是机体的主要防御机制,但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由于免疫逃逸,肿瘤细胞得以生长和扩散。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在于恢复或增强免疫功能,使其能够正常化并有效地攻击肿瘤细胞。当前国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的基本环节,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疗法,以及小分子、大分子和细胞疗法。在现有研究中,重点放在大分子的抗体类药物及其相关的免疫治疗上。通过激活这些大分子药物,可以激活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从而增强整体的免疫功能。此外,免疫细胞通过人为修饰,功能得以增强,进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
目前,已有众多抗体药物问世,针对不同靶点的双功能抗体如CD19xCD3、CD20xCD3、BCMAxCD3和GPRC5DxCD3,均通过激活T细胞来发挥作用。在细胞免疫治疗方面,CAR-T细胞疗法近年来备受关注,针对新靶点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
然而,这些疗法仍存在一些未满足的需求。例如,抗原靶点的局限性、CAR-T细胞疗法的持续时间不足及容易复发等问题,导致许多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针对这些问题,在此次会议中,探讨了若干新的探索方向,包括发现新的靶点及改造免疫细胞以用于免疫治疗等。为了克服细胞来源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对T细胞功能进行了改进,并拓展了新的免疫细胞来源,如NK细胞。在本次会议上,介绍了有关NK细胞活化和优化的相关研究,同时其在感染中的表达和功能调控的也开展了相关的初步研究。通过将新靶点引入新的免疫载体细胞,希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那些尚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
医脉通:在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中,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靶向治疗等)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策略。结合您的临床经验,您认为未来联合治疗应如何发展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王建祥教授:我们知道,肿瘤的治疗从来都不是单打一。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针对不同的途径和原理,有序地开展治疗和联合治疗,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实现治愈。为此,必须进行大量的研究探索。
首先,在治疗机制方面,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进行联合治疗或序贯治疗。这通常通过基础研究的成果反映到临床实验中,从而设计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实现预期的治疗目标。
其次,我们需要依赖严谨的临床研究手段来验证这些新型疗法,包括组合疗法、序贯疗法,或新兴的无化疗方法是否行之有效。通过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方法能够改进疗效且具备安全性,才能确认其有效性。
因此,通过基础研究提出新的治疗方案,并将其落实到临床研究中,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肿瘤治疗效果的显著改进。
医脉通: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是抗肿瘤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尤其在白血病患者中。能否请您结合您的临床经验谈谈,CTIT在白血病患者中的人发病情况,以及目前有哪些主要的治疗方法和进展?
王建祥教授: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现象非常常见,既可能由疾病本身引起,也可能由治疗过程导致。特别是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化疗乃至靶向治疗,约有90%的患者会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在正常造血功能恢复之前,我们主要依赖支持性治疗,主要手段是输注血小板。此外,研发和应用新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也是重要的策略。
在过去,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方面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特异性结合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调节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与成熟,从而促进血小板生成。现有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如rhTPO、海曲泊帕
、芦曲泊帕
、艾曲泊帕、阿伐曲泊帕
和罗普司亭等。
这些药物在血小板受体激动剂的作用部位、使用剂型和作用强度上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临床效果。过去我们认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危及生命且难以处理的情况,现在有了更多选择,问题得以解决。
此外,通过积极的临床探索,可以产生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在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下,联合使用rhTPO和TPO-RA,作用于不同的受体部位,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反应和获益。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新药及更好的临床探索,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帮助更多患者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王建祥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首批长聘教授;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职务;
天津授衔专家、海河医学学者、首届天津名医、获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
从事血液病临床与基础工作多年,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主要从事白血病及血液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