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民教授专访:糖心共治、健康共赢,深入解读ESC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及进展 | OCC-WCC 2024
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关系密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二者在临床上常合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临床管理中又相互联系。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管理至关重要。为此,在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OCC-WCC 2024)期间,医脉通特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为民教授进行题为“ESC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解读及最新进展”的专访,以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实践。
医脉通:去年ESC年会上,《2023 ESC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重磅发布。在您看来,这部指南有哪些要点和亮点?
李为民教授:
1.指南强调需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糖尿病筛查;
2.指南强调糖尿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
3.指南强调:质量管理对改善代谢紊乱及减少心血管系统风险的重要性;
4.指南提升了具有明确心血管疾病获益的降糖药的推荐等级(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血糖素
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5.指南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进行了更新;
6.指南强调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心衰管理、慢性肾脏病(CKD)管理、动脉硬化的管理。
医脉通:截至目前,《2023年ESC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发布也有近1年的时间,请您根据临床实践情况介绍一下,该指南的发布对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管理以及临床研究有何启示?
李为民教授:
我国糖尿病人口基数大,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病率高,这些都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糖尿病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系列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方面。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者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管理,而不是仅针对血糖,或仅针对出现的并发症,而应该进行全面预防性的管理,包括血压、血脂、肾功能等,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医脉通:近年来,在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管理理念和治疗策略有哪些更新?在药物治疗方面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进展?
李为民教授:
对于未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出现糖尿病症状后,要积极进行筛查,更推荐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从而发现糖尿病前期或餐后血糖明显升高但空腹正常的患者,进而进行早期预防,并且指南中应用新的2型糖尿病(T2DM)特异性风险评分(SCORE2-Diabetes评分系统)及早筛查具有心血管风险的患者。
药物的更新主要仍是集中在SGLT-2i和GLP-1RA上,这两个药物对于T2DM患者的心血管获益目前已经明确,但普遍应用比例较低,对于SGLT-2i的认识仍仅停留在心力衰竭上,而GLP-1RA更是应用数量少。对于GLP-1RA近年来进展很迅速,尤其是胰高血糖素/GLP-1双受体激动剂等新药的开发更值得关注。
医脉通: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管理现状如何?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管理?
李为民教授:
指南提示,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或糖尿病具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这类患者,应进行多学科整合管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对于多学科协作管理的理念还不够重视,如何更好地树立多学科协作理念,以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为终点,更加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新版指南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医学模式参考。
近期,我国成立的心血管代谢联盟由心血管、内分泌、肾脏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打破学科界限,各学科专家纷纷加入推进“三高共管”行动,同时也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
另外,推进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同时也呼吁所有的医生,包括心血管医生、内分泌科医生、肾脏科医生,要把防治的前线进一步前移,对于各种代谢异常,尤其是糖尿病的患者要更加有效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使中国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风险降低是目前疾病临床管理的首要目标,期盼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下降“拐点”早日到来。
李为民教授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哈医大一院终身教授,心血管病医院名誉院长
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主席
中国老年心血管防治联盟副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
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理事
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
人民名医·卓越建树,龙江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