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期,颜晓菁教授谈R/R AML的诊疗进展 | 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

来源:医脉通 2024.07.30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7月26日-28日在哈尔滨盛大召开,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颜晓菁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的诊疗进展。



医脉通:在本次会议上,您以“R/R AML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为题进行了分享,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下近年来R/R AML在诊断方面有什么进展?


颜晓菁教授: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和新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进入临床,靶向药物与传统化疗的作用机制和起效模式截然不同。相对于传统化疗而言,评估靶向治疗或者低强度治疗的疗效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对于R/R AML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在诊断R/R AML过程中,增加了新的评估节点,比如靶向治疗180天仍然不能达到完全缓解(CR)、血细胞计数未完全恢复的CR(CRi)或部分血液学恢复(CRh),才能诊断为难治性AML,R/R AML和新诊断的AML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也不同,需要在患者复发难治时重新评估。


医脉通:传统的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在R/R AML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有哪些新型疗法或药物取得了进展?这些新方法的疗效如何?


颜晓菁教授:传统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CT)在R/R AML的治疗中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够从中获益或对化疗耐受。目前R/R AML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白血病细胞或者白血病干细胞内部分子通路异常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其中包括靶向FLT3、IDH1、IDH2、MLL、NPM1、TP53等特定基因突变的药物,以及靶向Hedgehog通路、XPO1,代谢等信号通路的药物等。这类药物中有部分已经上市,研究者们进一步对其开展了真实世界研究,以及对不同药物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探索。这些药物的疗效根据既往研究显示,单药或者联合用药的总体有效率在40-80%不等,一旦患者获得缓解,生存期也会进一步获益。部分靶向药物已被纳入AML的挽救性治疗方案中,能够使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靶向药物处于临床前研究和Ⅰ期临床研究阶段,并且已显示出初步的疗效,后续仍需更多的数据支持。


其次是针对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的药物,包括CAR-T、CAR-NK细胞治疗,抗体类药物尤其是BITE药物,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最后是针对白血病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药物,比如CD47单抗、E-selectin抑制剂等。这些药物使一部分原本无药可治、疗效不佳的患者再次获益。综上所述,虽然R/R AML的治疗面临很多困难,但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可期。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R/R AML的研究和治疗有哪些潜在的发展方向?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其他前沿领域,您认为哪些技术可能会对未来的诊疗产生重大影响?


颜晓菁教授:R/R AML在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有以下3个发展方向,首先是深入探索AML的发病和耐药的机制,这可以给药物研发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除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之外,针对肿瘤代谢的靶向治疗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我们团队也在开展一些基础研究,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够和大家分享相关研究结果。其次是今后对于R/R AML应该更加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最后是针对目前已有的药物(无论是上市的还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如何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方案优化,让其发挥最大效应。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和不断探索的方向。此外,多组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可以使研究者从更多维度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推动科学和医学的进步。


111.png

颜晓菁.jpg

颜晓菁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辽宁省特聘教授

辽宁省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分会常委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淋巴瘤分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在上海血研所和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学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多家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专家和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