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芃教授:聚焦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寻求个体化治疗策略中更优的治疗选择丨2024乳腺癌夏季论坛·北方沙龙
“2024乳腺癌夏季论坛·北方沙龙”于7月27日正式在北京召开。沙龙秉承“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理念,特邀行业专家采用主题报告、热点话题争议讨论等形式,分享乳腺癌分子诊断、精准分类、精确分层治疗等新进展,讨论乳腺癌新辅助、辅助和解救治疗等临床热点问题。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分享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诊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医脉通:本次大会上,您从指南变迁的角度对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诊疗变革作出了精彩的解读,能否请您谈谈驱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指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变迁会如何促成当前新标准的确立?
袁芃教授: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新标准的成熟与实现主要依赖于抗HER2治疗药物的不断丰富。从最早的曲妥珠单抗,到后来的曲妥帕妥双靶治疗,再到国际及国内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直至如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出现和优化,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疗效。这些循证医学证据足以改变临床指南的推荐,因此,无论是国际上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还是国内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都会根据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来调整指南推荐。
医脉通:随着越来越多新药的研发和临床研究的开展,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诊疗模式也是在逐渐改变。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我国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诊疗历经了哪些关键变化?您认为目前这一领域还有哪些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袁芃教授: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其治疗策略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最初的曲妥珠单抗问世,确立其作为一线标准治疗的地位;随着后来CLEOPATRA研究¹结果的公布,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成为晚期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国内TKI药物也成功通过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的验证,吡咯替尼
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化疗成为一线治疗的有效选择²。
在二线治疗方面,国际上随着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的出现以及EMILIA研究³结果的支持,T-DM1一度成为晚期二线的标准治疗方案,但T-DM1在国内的医保覆盖时机相对较晚。DB-03研究⁴结果显示,德曲妥珠单抗
(T-DXd)在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因此迅速在国内指南中获得I级推荐,成为当前二线标准治疗之一。此外,国内二线治疗方案还包括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
⁵。具体的方案选择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个体化调整。
三线治疗中选择更加多样化,包括奈拉替尼、Tucatinib以及新型单抗类药物,由于缺乏一种明显优于其他方案的治疗方法,三线治疗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特别是在国内药物可及性有限的情况下,TKI耐药后的治疗以及未来德曲妥珠单抗耐药后的治疗尚无定论,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医脉通:在精准治疗的背景下,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领域还有哪些尚未充分挖掘的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
袁芃教授:抗HER2领域一直是我们深入探索的重点。在一线治疗中,我们尤为关注新型ADC药物能否带来更优的疗效。例如,DB-07的研究⁶结果显示,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的有效率达到了84%,这一结果显著提升了我们的信心。但这仅仅是一项I/II期临床试验,我们更加期待DB-09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
DB-09研究⁷入组了1134例患者,是一项规模非常大的随机对照研究,且将患者分为三组进行对比。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明确在晚期一线治疗中,T-DXd单药、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以及传统的曲帕双靶联合化疗方案之间的优劣。最终,我们希望患者能够从中获得更优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