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论再障丨推进转化医学,施均教授、王顺清教授、江明教授共论AA的创新药物与移植发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功能低下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近年来,为改善患者预后,国内学者对AA的药物治疗和移植治疗做了许多探索,并积极推进AA诊疗的规范化进程。基于此,本期圆桌访谈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施均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顺清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明教授聚焦AA的移植治疗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药物治疗、一线治疗策略以及规范化管理等,共探AA的发展与管理。
医脉通:随着对AA认识的加深,AA的规范化管理变得日益重要。施均教授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并担任了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的组长,能否请您分享一下AA的规范化管理心得?
施均 教授:AA的规范化管理涉及诊断、治疗、随访等多个环节。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临床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规范的诊疗服务,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AA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早期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患者及时接受治疗。这通常依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以及血常规、流式细胞学分析、骨髓穿刺和活检等检查结果,在必要时,还需进行基因筛查,以排除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
在治疗方面,临床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预后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在药物治疗中,药物的剂量和疗程至关重要,而且在随访期间,需密切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骨髓象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作为另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患者评估、移植前预处理、移植手术实施,到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和出血的防控,每个步骤均需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同时,医务人员还需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除此之外,学术交流和医学教育是推动AA诊疗进步的不竭动力。临床医生应积极参与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疑难病例和最新研究成果,以提升诊疗水平。同时,医院应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总体而言,AA的规范化管理是从诊断、治疗到随访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务工作者与患者携手同行,不断学习和探索,共同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
施均 教授: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AA的一种潜在治愈手段,其适用条件及风险获益比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在决定患者是否进行移植治疗时,重要的考量因素有哪些?此外,能否分享一下近年来移植领域的进展?
王顺清 教授:AA的移植治疗需要制定个体化方案,这不仅包括对疾病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合并症、器官功能以及供者配型情况的评估,还需要考虑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IST)的应答情况、患者个人意愿和家属的配合等因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在6个月内会因感染和出血而死亡,因此尽早进行有效治疗非常重要。近年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高了SAA患者的生存率,5年生存率可达80%[1]。人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全相合供者移植尤其是同胞全相合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通常首选用于适合移植的年轻患者。然而,在我国,由于同胞全相合供者较难找到,非血缘供者、单倍体供者移植等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单倍体移植,通过改进预处理方案,其疗效得到大幅提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团队建立的“北京方案”在单倍体移植中取得了进展,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研究团队在移植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将非血缘供者移植作为一线治疗。传统观念认为非血缘供者移植多用于IST失败后的二线治疗,但本团队研究发现,非血缘供者移植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与同胞相合移植相近,具备成为一线治疗的潜力。在白血病患者中,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年龄上限逐渐提高至70岁。对于AA患者,虽然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年龄主要是50岁以下[2],但对于50岁~60岁、身体状况良好且对IST应答不佳的患者,也可能突破年龄上限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急性SAA患者在有活动性感染且无法进行IST的情况下,可尽快进行移植以挽救生命。急性SAA患者由于粒细胞缺乏容易出现严重感染,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本研究团队尝试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来解决粒细胞缺乏的问题,成功挽救了多数患者的生命,这一方法值得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移植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AA是一种良性疾病,移植后患者通常能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但如果出现卵巢功能丧失或失去生育能力,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期望寻找更多方法,尽可能保护患者的生育能力和卵巢功能,以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施均 教授: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等创新疗法为AA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项。您能谈谈这些药物是如何改变AA的传统治疗格局的吗?在临床实践中,应如何为患者制定一线治疗策略呢?
江明 教授:AA特别是SAA是一种威胁生命、治疗难度较大的血液系统疾病。过去,AA患者采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ALG)联合环孢素的IST治疗,但仍有30%左右的患者治疗失败[3],且部分有效的患者可能出现复发,这主要是因为患者的残存造血干祖细胞过少。
近年来,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的出现为AA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此类药物能够刺激残存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与IST联合使用,可以将SAA患者的总缓解率提高到80%[4]。目前,TPO-RA联合IST已成为不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SAA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在选择一线治疗方案时,对于非输血依赖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TD-NSAA)患者,通常采用环孢素联合TPO-RA和(或)其他促造血治疗(例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对于输血依赖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D-NSAA)和SAA患者,国内指南指出,若年龄较大(>50岁),通常首选TPO-RA+IST治疗,若年龄≤40岁且有HLA相合同胞供者,如无活动性感染和出血,建议首选造血干细胞移植[2]。
除此之外,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还需评价是否存在影响预后的其他因素。具体而言,如存在多个IST预后良好的因素,则更倾向于一线使用IST联合TPO-RA治疗,特别是海曲泊帕等TPO-RA已被证明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及多能造血祖细胞扩增[5]。因此,在预后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此方案进行治疗。然而,若患者存在IST预后不良的因素,例如合并难以控制的活动性感染,需尽快恢复造血功能,此时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
整体而言,尽管TPO-RA联合IST是一种有效的新选择,但在应用时仍需权衡利弊,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医脉通:尽管近年来AA的治疗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特别是移植治疗。在您看来,目前限制AA发展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施均 教授:AA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复发和难治问题,原因可能与IST剂量和疗程不足、病程长、慢性AA患者的残存造血干细胞数量少、造血微环境严重受损以及非免疫因素导致的骨髓衰竭等有关。此外,老年患者因器官功能下降和感染、出血风险增加,治疗耐受性差,生存期较短[6],这些都是临床管理中的难点。
就AA的移植治疗而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A的疗效大幅提升,移植年龄上限提升,替代供者移植作为SAA的一线治疗方案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所接受[7]。然而,如何有效降低GVHD的发生率、减少相关死亡率,以及解决移植后可能存在的病毒感染问题,保留年轻女性的卵巢功能和生育能力等问题,都是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
对于没有适合的血缘或非血缘HLA全相合的SAA患者而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来源广,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选择,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结果仍然受到GVHD引起的移植相关病死率高、延迟免疫重建相关感染的限制,如果能找到降低这些并发症风险的方法,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将会进一步提高。另外,脐带血也是一种较好的替代供者来源,其GVHD发生率相对较低,但脐血移植植入失败仍是一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3]。
总体而言,AA的治疗面临着很多挑战,包括难治、移植技术优化和并发症的管理问题等。临床专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不断提升AA的治疗效果。
施均 教授:创新技术和药物为AA的治疗与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些新兴的发展机遇下,能否请王顺清教授、江明教授谈谈,临床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王顺清 教授:AA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转化医学的概念为AA的治疗带来了革新,通过加速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进程,推动了诸多创新药物和技术的发展。转化医学中心的建立是促进AA治疗进步的重要一步。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平台,专注于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治疗手段。该中心不仅聚焦于新药的研发,还涉及诊断技术、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等方面。转化医学中心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为AA治疗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加速了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从而更快速地服务于患者。
江明 教授:近年来,转化医学成为热门讨论话题。转化医学实际上是一项复杂、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医院、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早在十年前,血液领域内的学者就在探索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考虑到单倍体移植的风险获益比,过去国外的学者认为,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不建议进行单倍体移植。近年来,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等的带领下,国内学者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经过多方协作,AA的治疗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使接受单倍体移植治疗的AA患者的生存率提高,这一疗效与同胞全相合移植基本相当,这正是转化医学的成果。另外,数年前,黄晓军教授以“北京方案”为基础,联合日本等国家,制定了亚太地区AA的治疗指南。该指南将同胞全相合移植的适用年龄上限提高到50岁,这也是转化医学研究提升治疗效果的实例。
不仅如此,还需要建立长期的监测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AA的转化应用研究。通过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筛选更适合药物或移植治疗的人群,并收集相关数据,及时反馈给研究团队,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疗方法。
总结
施均 教授:本期圆桌访谈围绕AA的规范化管理、移植治疗等进行讨论,并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传统IST在TPO-RA药物的加入下,疗效得到改善,为那些不适合移植或没有合适供者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随着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患者将得到治愈机会。
为了给AA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医药工作者必须持续推动临床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创新,AA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将得到更大改善。
施均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院长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红细胞疾病诊疗中心、再生医学诊疗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红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研究方向:造血再生理论基础及创新性造血干细胞临床研究
王顺清 教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兼血液内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州市血液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委会委员
Blood中文版和《血栓与止血学》编委
江明 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中国老年学会第二届血液学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血液学分会委员
CSCO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副组长
新疆免疫学会理事长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专科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
中华骨髓库第八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新疆医学会第四届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内科血液病专业的医教研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好成绩;2005年曾在法国贝桑松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血液科进行临床研修,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资助和自治区级科研奖励,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
担任《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及《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Frontiers in immunology》和《Frontiers in oncology》杂志的审稿专家,《Annals of Hematology》杂志的特约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