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强教授专访: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及进展

来源:医脉通 2024.08.31
我要投稿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是一种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疗效确切。为进一步了解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医脉通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杨立强教授,就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及进展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杨教授详细介绍了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情况、适用人群及长期疗效,分享了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的参数设置经验及最新进展。



医脉通:请您介绍下,什么是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目前该技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杨立强教授:


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是将细小的电极植入硬膜外腔,通过放电阻断疼痛信号由脊柱传至大脑皮层,以达到镇痛效果的一种技术。


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产生于1975年,但早期应用较为简单。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新的刺激模式被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的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应用这一技术取得良好疗效。


医脉通:请结合您的临床经验分享下,哪些类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最适合采用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治疗?该疗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长期治疗效果如何?植入后,它是如何缓解疼痛的?


杨立强教授:


目前临床上很多类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都可以应用脊髓电刺激植入术进行治疗,常见的包括:(1)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应用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治疗效果良好;(2)糖尿病末梢神经炎:也称糖尿病足,严重者可能导致坏疽和截肢,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避免截肢;(3)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FBSS):即骨科手术后仍存在的顽固性腰腿痛,其他微创治疗或再次开刀手术治疗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通过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将腰椎相关疼痛信号阻断,可从根本上解决疼痛症状;(4)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传统药物治疗或微创治疗效果欠佳,患者痛不欲生,可进行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治疗。此外,一些临床上不常见的疼痛也可应用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包括:(1)截肢后的幻肢痛或残肢痛;(2)周围神经卡压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如臂丛神经损伤。


临床上,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治疗患者中远期预后良好。实际上,大家对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的了解并不全面。脊髓电刺激植入术除了通过阻断疼痛信号传导以达到止痛效果外,还具有神经修复作用,这也是很多患者停用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后疼痛症状缓解的原因。如果患者停用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后1-2个月后疼痛仍未复发,可停用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反之则重新启用。总之,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不仅可止痛,同时可修复神经,从根本上解决神经病理性疼痛。


医脉通:请结合您的临床经验分享下,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进行个性化的参数设置以达到最佳疗效?


杨立强教授:


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将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后,还需要进行调控,主要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电极覆盖范围大于80%,最好可达到100%;第二,覆盖后询问患者止痛效果,一般认为疼痛缓解50%以上为有效。若疼痛缓解未达到50%,但阿片类药物应用剂量降低或功能障碍缓解50%以上,也可认为有效;第三,关注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对电极较为敏感,可能产生异感。在患者无法耐受时,需要调整参数。注意以上三点,多数患者可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此外,要达到最佳疗效,还需要考虑一些患者的个性化因素。第一,需要考虑患者体位,不同患者对体位的偏好不同(如,卧位、侧位、仰卧位)。由于不同体位时,脊髓会在脑脊液内相应移动,但电极在硬膜外腔的位置相对固定,因此体位对刺激效果具有一定影响;第二,需要考虑患者心理因素,不同患者对电极植入异感的敏感性不同;第三,我们的疼痛缓解目标为100%,但不同患者病情不同,部分患者初期疼痛可能缓解50%-60%,随着时间的延长,最后达到100%。在疼痛100%缓解前,需要进行口服镇痛药物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疼痛刺激、不同体位还需设置不同参数。临床上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的主要参数包括触点选择、电压和脉宽。临床上常用的电极多为8触点电极,一般在测试时建议选择下方4个触电。主要原因在于电极放置后,随着身体的活动、脊柱的旋转,电极可能发生下移,一旦发生下移,上方4个触点可继续工作。电压一般为0-10V不等,不同患者电压可能不同。当提高电压无法达到镇痛效果时,可通过脉宽调节刺激范围和刺激效果,以实现镇痛效果。


医脉通:近年来,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哪些新的进展?对于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管理中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期待或展望?


杨立强教授:


早期的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多应用低频电刺激,刺激频率一般为40-200Hz。近期,出现了两类新型刺激模式,分别为高频电刺激和爆发式刺激。高频电刺激的刺激频率大于1000Hz,镇痛效果良好且患者应用时无异感;爆发式刺激是模拟人体神经正常电信号进行设置,频率约为40Hz,每Hz约5个500Hz的电刺激,类似于爆发性脉冲。这种电刺激模式效果较传统模式更佳,基本可避免患者产生异感。


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在硬件上也有所改善。早期应用的电池又大又厚,且不可充电。现在应用的电池薄、小,且可充电,充电一次可应用20-30天。电池没电后,将无线充电器放置于肚皮即可进行充电,极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此外,也有学者探索应用无线电刺激,即将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后,将硬币大小的电池放于皮下,通过可穿戴马甲可每天自动进行充电,应用较为方便。


近期,我们也在探索无创的脊髓电刺激。传统脊髓电刺激植入术需要通过穿刺针将电极放置于硬膜外腔。无创的脊髓电刺激可通过将电极贴在皮肤上,电信号透过皮肤、肌肉和椎管直接作用于脊髓,达到阻断电信号传导和修复神经的作用。目前这一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希望这款产品可以尽快成熟、上市,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图片1.png

杨立强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疼痛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软组织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疼痛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药学会麻醉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疼痛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