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SH丨破茧成蝶:唐晓文教授分享恶性血液病移植复发防治的蜕变与飞跃

来源:医脉通 2024.09.26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年9月20日-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CSH)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在武汉圆满落幕,大会探讨了血液学领域的前沿进展、临床成果转化与创新等方面内容。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文教授分享恶性血液病移植复发防治进展,以飨读者!



医脉通: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过程中,移植复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近年来,在移植复发机制研究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唐晓文教授


近年来,在移植后复发的机制研究中,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免疫逃逸和克隆演变。


免疫逃逸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HLA抗原下调,甚至是HLA-Loss。在中国,约60%的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为单倍体移植。在这种情况下,白血病细胞在供体T细胞的免疫压力下,可能会出现与供体不相合的HLA基因丢失,从而逃避供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导致移植后复发,而且在移植后晚期复发中更为常见。


2、免疫检查点异常:例如,PD-1/PD-L1的上调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导致免疫逃逸。


3、免疫效应细胞耗竭或功能障碍:对于一些长期存在微小残留病变的肿瘤患者,肿瘤抗原的持续刺激可能导致供体T细胞功能的耗竭或无能,进而使肿瘤细胞逃逸免疫监视并复发。


4、骨髓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为例,骨髓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如MDSCs、M2型巨噬细胞、TAMs和调节性T细胞等)的增加,以及血管重塑,,可能为白血病细胞创造更加有利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加复发风险。


克隆演变是第二个重要方面。在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压力下,敏感的肿瘤细胞可能被清除,而耐药克隆则可能存活下来,甚至演化成新的耐药克隆,以逃避治疗的清扫。


医脉通: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有哪些新兴疗法或策略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希望,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唐晓文教授


新型疗法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预防性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这一策略不同于国际常规的DLI,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黄晓军院士团队首创。改良的DLI利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基于 MRD 或STR监测的预防性DLI 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并实施,旨在释放或增强allo-HSCT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采用风险分层导向的预防性改良DLI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新型细胞疗法:成为治疗包括白血病在内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种前景广阔的过继性T细胞免疫疗法。在治疗进展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时,CAR-T细胞可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结合。此外,在单倍型移植后早期输注NK细胞或CAR-NK细胞,亦能显著改善高危复发患者的预后。


新型靶向药物:靶向药物的出现为特定类型的血液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针对Ph阳性或FLT3-ITD白血病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策略(如维奈克拉、来那度胺或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联合应用。此外,对于没有特异性融合基因或突变的患者,去甲基化药物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治疗策略旨在为接受allo-HSCT的患者提供有效的维持治疗,从而为患者的长期管理和预后改善带来新的希望。


医脉通:移植后患者的管理和随访在复发防治中至关重要。您能谈谈在患者监测和个体化管理方面的最新进展吗?这些措施如何影响复发率以及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


唐晓文教授


在移植后患者的管理和随访中,个体化监测策略已成为降低复发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微小残留病(MRD)监测,涵盖了治疗前、中、后各个阶段。目前,MRD也被称为可测量残留病,目前,MRD监测主要通过高敏感性检测技术(如二代流式细胞术、dd-PCR、NGS-MRD)进行MRD监测,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早期发现患者复发的迹象,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后续的治疗策略。MRD阴性状态通常与更好的预后相关,而MRD阳性则提示较高的复发风险。


第二个关键方面是个体化免疫监测。在移植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状态直接影响复发风险。通过监测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水平、T细胞耗竭标志物的变化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功能,可以为预测复发提供重要信息。实时监控免疫反应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调整治疗策略,从而优化治疗效果并降低复发风险。这种个体化的免疫监测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第三个关键方面是移植后的早期维持治疗。针对高危患者的疾病特征,制定相应的维持或巩固治疗方案,包括TKI、去甲基化药物、干扰素、预防性CAR-NK细胞治疗、BITE或INO等抗体治疗。这些治疗方案旨在有效控制疾病,降低复发风险。


最后一个方面是生活质量(QoL)的评估。这包括对移植后远期并发症的防治、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管理、第二肿瘤的监控、精神和神经系统损害的预防,以及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管理。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移植后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


1727333996563077.jpg

1727334057792769.jpg
唐晓文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副组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移植感染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研究性医院学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性医院学会CAR-T细胞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学组组长

江苏省“科教兴卫”和“科教强卫”重点医学人才

中华血液杂志编委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编委

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临床前沿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其他省厅市级课题26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厅市级科技进步奖和新技术引进奖20项,创新性的开展了12项新技术和新疗法,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参编专著6部,发表论著150余篇,并在JCO,JHO,Leukemia,Clin Infect Dis,BCJ,BMT等杂志发表多篇SCI论文,是JHO,Frontier系列,Annals of Hematology, 和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