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SH | 肖志坚教授:与医学结缘,当代血液人应立风云之志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伴随着风雨,中国血液学已走过了数十载历程。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目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改良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方案百花齐放,中国血液学已经在国际上有了立足之地,并在多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在此期间许多人的职业选择不仅仅影响了个人生活,也或多或少影响了血液学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血液学学术会议近日在武汉成功举办,为中国血液学发展又添新的音符。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有着怎样的交织关系?如何看待老一辈血液学人对后辈的影响?当代血液人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又当如何绽放自身价值?医脉通特别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肖志坚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作深入分享。
往昔岁月,与医结缘,兴趣是最好的人生老师
肖志坚教授
国家恢复高考之后,我觉得只有通过参加高考去上大学,前途才会美好,因此我以考上大学为目标,一直在努力。我家算是中医世家,并且选了我做接班人,因此高考恢复时家人让我选择学习中医。但我最终选择了西医,这一点可能与我上高中时深受化学老师影响有关,彼时我对生物化学、生命科学有关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高考是能够改变人生的一道关口,我觉得高考教育非常重要。现在国家恢复高考这么多年,上大学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多,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实质提高。恢复高考是提高整个国家人口素质和文化素质决定性的基础。
重视传承,强调创新,当代血液人应立风云出我辈之志
肖志坚教授
传承的主要是老一辈血液学家对血液学纯粹的热爱精神,这种精神值得铭记,也值得我们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在创新方面,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一定要对标国际一流的血液学机构,把中国血液人发现、创造的新的东西,展现给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进一步提高中国血液学地位。
风华正茂,剑指未来,青年英才当挑起中国血液学大旗
肖志坚教授
本次会议良好地展示了我们国家过去两年在血液学领域的部分新成就,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年轻一代的血液学工作者已经成长起来了,我特别期待年轻人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血液学的未来属于年轻人,目前许多年轻血液学工作者已经慢慢崭露头角,他们是我们国家血液学未来的希望。
小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医学专业尤甚。医学因其专业性、困难性等特点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医学的神圣性、纯洁性。肖教授的经历体现出只有真正喜欢医学的人才会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他的寄语也体现出对青年人的殷切期盼——青年是血液学未来的希望。当代青年血液人应当以十足的朝气,挑起中国血液学大旗,让中国血液学事业再攀高峰。
肖志坚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院长,MDS和MPN诊疗中心主任,血液病理诊断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组长
主攻研究方向为髓系肿瘤,特别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病分子机制和临床诊治新策略
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中华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和《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Blood Review》《Gene, Chromosomes and Cancer》等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