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语呈文】全国爱鼻日丨知己知“鼻”,科学应对过敏性鼻炎
引言
在每年的全国爱鼻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停下脚步,关注那个常常被忽略却极为关键的器官——“鼻”。作为我们呼吸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鼻”不仅让我们感知世界的气味,更在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身体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过敏性鼻炎作为常见的鼻部疾病,却常常被忽视。本期内容,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过敏性鼻炎,探讨科学的诊疗策略,共同助力鼻部健康。
牢记过敏性鼻炎典型症状,勿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
临床易将过敏性鼻炎与普通感冒相混淆,它们有一些相似的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
等,在疾病初期阶段往往难以区分。接下来,我们将从病因、临床症状及病程等方面对过敏性鼻炎与感冒进行鉴别。
病因:感冒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过敏性鼻炎则是由机体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后引起的鼻腔粘膜非感染性炎症1。
临床症状:感冒通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涉及鼻、喉咙、头部和全身,症状包括打喷嚏、鼻塞、喉咙不适、咳嗽、头痛和肌肉疼痛、全身乏力、发热
等2。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有鼻塞、鼻痒、喷嚏、流涕,伴有眼痒、眼红等过敏性结膜炎
症状,但无头痛、肌肉酸痛或者发热等全身症状2。
病程:感冒通常是相对短暂的病毒性感染,具有自限性,症状可能在一两周内逐渐减轻或痊愈。过敏性鼻炎周期长、病程反复,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2。
掌握过敏性鼻炎检测方法,知己知“鼻”方可对症下药
目前临床常用的过敏性鼻炎检测方法包括皮肤试验、血液检查
和鼻激发试验
等,可以帮助医师客观地了解机体的致敏情况。
皮肤试验
包括皮肤点刺和皮内试验。皮肤点刺属于过敏原体内检测,因其检测灵敏度高、检测方便,临床多推荐使用该方法3。其适用人群广泛,可用于:①有过敏性鼻炎症状(如频繁打喷嚏、鼻塞、流涕、鼻痒等)的患者;②过敏症状未明确诊断、需要确定具体过敏原的患者;③有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1。
应注意的是,皮肤点刺的结果会受到一些药物的影响,特别是口服H1抗组胺药、抗抑郁药和糖皮质激素,因此在行皮肤试验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注意停药时间3。
血液检查
1. 血清总IgE检测:变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缺陷病、寄生虫感染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均可使体内总IgE水平增加3。血清总IgE水平升高仅能提示Ⅰ型变态反应的可能性大,其临床意义有限,不能作为过敏性鼻炎的独立诊断依据3。
2.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属于过敏原体外检测,在变应性疾病的诊断中被广泛使用3。特异性IgE检测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患者,不受皮肤条件的限制3。通常,血清特异性IgE水平的临界值为0.35kU/L,大于或等于该值即为阳性,提示机体处于致敏状态3。
鼻激发试验
将某种过敏原直接作用于鼻黏膜,模拟自然发病的情况,观察是否诱发相关症状,是目前国际公认诊断过敏性鼻炎的金标准3。
根据患者典型的过敏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一致的过敏原检测结果,一经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遵循过敏性鼻炎防治原则,“科学用药”守护鼻部健康
“防治结合、四位一体”是当前国际上对过敏性鼻炎治疗的共识和指导原则,主要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3。这一综合治疗理念旨在综合应对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症状和影响,提供全面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环境控制
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过敏原进行控制,以减少过敏原接触3。
药物治疗
是过敏性鼻炎管理的重要手段,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减充血剂等。鼻用激素分为第一代(包括布地奈德、曲安奈德
等)和第二代(包括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等)3。
其中,丙酸氟替卡松具有显著的抗过敏、抗感染作用,是临床最为常用的鼻用糖皮质激素之一4。丙酸氟替卡松可降低鼻黏膜中多种炎性细胞数量,对鼻黏膜组织中炎性细胞蓄积进行抑制,降低机体IL-2、IL-4等细胞因子的合成,促进机体抵抗力提升4。此外,丙酸氟替卡松还可对机体合成一氧化氮合成酶进行抑制,减少鼻黏膜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降低血管扩张和腺体高分泌效应4。从安全性看,丙酸氟替卡松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患者耐受性好4。
免疫治疗
是让患者从低剂量开始接触过敏原,剂量逐渐增加,达到维持量后持续足够疗程,诱导机体免疫耐受3。
患者教育
科普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药物使用方法、检测方法以及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
小结
通过“全国爱鼻日”活动,提高了公众对过敏性鼻炎的认知,助力推动过敏性鼻炎的及早诊断与治疗。过敏性鼻炎需要做到防治结合,合理用药更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环。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可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作用,是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安心优选”。
【专家简介】
- 冯彦 主任医师 博士 研究生导师 -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变态反应科负责人
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访问学者,山西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博士后
2018年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过敏医学分会委员
山西省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第一届中青年编委
多年来一直在耳鼻咽喉科临床、教学、科研一线工作,SCI论文8篇,在国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作为合作单位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和奥地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