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理面对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突破传统,照亮CD30+淋巴瘤*潜在治愈之路—MDT团队的精准医疗实践

来源:医脉通 2024.08.13
我要投稿

“临理面对面”旨在深度挖掘、广泛分享淋巴瘤诊疗示范中心的宝贵经验,并以此作为全国其他中心推进淋巴瘤专科建设的蓝本,进一步提升淋巴瘤的诊疗水平。本期“临理面对面”特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许彭鹏教授、薛恺教授和欧阳斌燊教授,以临理共话的形式,对CD30+淋巴瘤*规范诊疗及全程管理过程中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CD30 检测:精准医疗的重要选择,淋巴瘤诊断的关键



医脉通:精准诊断是规范治疗的先决条件,首先请您谈谈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CD30+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水平,助力患者临床获益最大化?对于早期患者,临床医生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目前晚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对于淋巴瘤的规范诊疗强调全程管理,能否请您分享一些相关经验?


欧阳斌燊 教授;提升CD30+淋巴瘤*病理诊断水平,首先是从取材到组织处理再到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判读,实行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同时,需明确CD30检测对于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重要性。CD30的表达是诊断必要条件的淋巴瘤类型有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几乎100%的肿瘤细胞高水平表达CD301。此外,CD30的表达也是诊断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和淋巴瘤样丘疹病(LyP)的必要条件,PC-ALCL诊断要求>75%的瘤细胞表达CD30。在其他类型T细胞和B细胞肿瘤中,CD30虽然不是诊断必要条件,但可呈现不同程度和比例的表达,熟悉和掌握CD30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淋巴瘤诊断在病理诊断的亚专科中颇具难度,病理诊断并非仅靠病理医生根据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检查便能得出精准的诊断结果。淋巴瘤的精准诊断需要多学科协作,除病理科、血液科外,还需介入治疗科、超声诊断科、影像科及其他临床科室的协同参与,构建多学科诊疗平台(MDT),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为CD30+淋巴瘤*患者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


薛恺 教授:对于早期cHL而言,传统化疗方案对于患者的疗效较好,5年总生存率超90%2。既要考虑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心脏毒性、继发性肿瘤等;又要顾及远期需求,如生育及长期生活质量等;这些是临床医生和早期cHL患者共同关注的要点。对于CD30+的PTCL患者,需要关注的是治疗效果需进一步提高。HL患者的诊治需要规范合理的全程管理,在HL的治疗过程中,涉及到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等多个环节。前期需要病理科、影像科、血液科、核医学科等多学科的合作沟通,确保患者的精准诊断,以明确治疗方向。在治疗过程中,同样需要各个科室强化协作。在此方面,瑞金医院血液科也有一些特色,例如淋巴瘤患友俱乐部的运作及患教工作的开展,这有助于医患之间相互合作。本中心的患者出院之后,依然会遵循指南进行随访,即前2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3-5 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5年以上每年随访一次。如果患者在过程中有特殊状况,会密切进行随访关注。总而言之,全程管理及多学科协作是确保CD30+淋巴瘤*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关键。


许彭鹏 教授:对于晚期CD30+淋巴瘤*患者而言,治疗目标是尽可能的延长生存期,提高治愈率。晚期PTCL患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仍然是CHO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如果患者治疗后能够缓解,那么之后还会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巩固治疗;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后续会进行相关的维持治疗等。对于Ⅲ-Ⅳ期的cHL患者,目前的治疗方案以ABVD(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碱类+达卡巴嗪)为主。但是对于Ⅲ-Ⅳ期的晚期患者,其疗效显著差于Ⅰ-Ⅱ患者。增强剂量的BEACOPP(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丙卡巴肼+泼尼松)方案,其骨髓抑制、生殖系统不良反应和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率均高于ABVD方案。所以,临床上一直在探索CD30+淋巴瘤*患者疗效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CD30+淋巴瘤*患者而言,临床采用以靶向CD30的ADC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案,对提升患者疗效有一定的突破,且安全性良好。在PTCL患者中,应用此方案的获益可能更多。对于晚期患者,生存时间和治愈机会均比以前更大。对淋巴瘤患者的全程管理,需要病理科、影像科、核医学科、介入治疗科及外科等多学科协同共进。


联合用药:提升疗效、深化缓解的致胜策略



医脉通:年龄作为CD30+淋巴瘤*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对于年轻患者的生存预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时应关注哪些方面?对于老年患者,如何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维布妥昔单抗(BV)作为R/R cHL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如何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才能带来更多临床获益?CD30靶向药物应用的前提是病理检测CD30+,目前您中心CD30在临床实践中的检测现状如何?


许彭鹏 教授:年轻和老年患者的治疗,临床医生的考量因素存在区别。对于年轻CD30+淋巴瘤*患者,一线常用的化疗方案需考虑对患者生育的影响。例如烷化剂化疗后男性可能发生无精子症,女性可能发生卵巢功能减退3。因此建议在拟行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生育咨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方案。对于复发/难治患者,尽可能在二线挽救治疗获得缓解后行ASCT巩固治疗,以加深缓解、降低复发风险。对于ASCT后复发且对化疗敏感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4


对于老年患者,目前治疗目标需要兼顾疗效和安全性,因为老年患者通常具有较多的合并症,难以耐受高强度化疗,也可能无法接受ASCT。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以平衡疗效和不良事件的风险,尤其关注治疗的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


薛恺 教授:BV的应用,一方面是与其他新药联合,另一方面是与传统药物联合。新药与新药的联合,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与PD-1单抗为代表的药物进行联用,这两类药物机制不同,能够各自发挥优势,联合使用可提高化疗不敏感、耐药的复发/难治cHL患者的治疗效果,以获得更高缓解率,并为后续的ASCT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BV与PD-1新药联用,是目前值得关注的无化疗方案。


不可否认,传统的化疗方案在复发/难治cHL患者中仍有较好的疗效,这些药物以含铂的化疗方案为主,包括ICE、ESHAP方案。通过联用BV的创新治疗方案,传统化疗方案有望使患者拥有更多机会达到完全缓解(CR)状态,从而增加后续ASCT的成功率。


欧阳斌燊 教授:本中心对所有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患者,均尽可能做CD30检测。本中心设计的B细胞肿瘤、T/NK细胞肿瘤及HL免疫组化检查套餐均包含了CD30检测。且对于CD30检测有两种判读模式,第一种是对于能够明确区分瘤细胞和背景反应性细胞的病例,判读方式一般为CD30+瘤细胞/所有瘤细胞×100%,另一种是对于难以明确瘤细胞和背景反应性细胞的病例,判读方式为CD30+瘤细胞/淋巴样细胞总数×100%。我中心对CD30的质控遵循ISO 15189,还会选择对照质控,如选用扁桃体组织作为外部对照,内部阳性细胞作为内部对照。


淋巴瘤转化在一些惰性B细胞肿瘤中不少见(如:SLL/CLL的Ritcher转化、滤泡性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的高级别转化等),首先临床科室会从影像学结果评估疾病是否有进展的可能;其次血液科对可疑转化的病灶进行穿刺,穿刺后送病理科评估患者形态学、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情况(如:CD30表达水平及Ki67增殖指数等);以进一步佐证淋巴瘤类型是否从低级别/低度恶性状态向高度侵袭性转化。


患者至上:多学科携手共建MDT团队诊疗新篇



医脉通:CD30+淋巴瘤*的规范诊疗离不开多学科的合作,您中心作为规范诊疗中心,请您介绍您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从病理到临床如何推动多学科诊疗团队高效运作?规范诊疗中心的授牌离不开每一位医生的努力,请您谈谈在推行规范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薛恺 教授:MDT的组建需要以患者诊治为中心,服务患者。所以,组建MDT团队时,需要汇集各个相关学科的专家;从表象到本质,精准诊断患者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助力全程治疗。本中心MDT具有瑞金特色,如超声诊断科能迅速对患者进行粗针穿刺活检;血液病研究所在诊断、治疗程中提供精准检验支持;生殖医学科助力年轻患者后续生育需求。另外,急诊医学及重症医学团队可为急重症淋巴瘤患者构建及时、强有力的保障。此外,还要调动患者共同参与其中,本中心成立了淋巴瘤患友俱乐部,老患者的鼓励及经验对新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与疾病做好斗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淋巴瘤MDT团队以患者为中心,各个学科同步协作,以更好地全程诊治患者。


欧阳斌燊 教授:淋巴瘤病理诊断,首先是基于形态学的观察,其次还需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的支持,除了有病理相关检查支持外,还需警惕是否与临床表现相匹配(不矛盾)。本中心有着强大的淋巴瘤MDT团队,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和预后的相关信息。通常情况下,MDT团队的医生均需参与临床查房,从实地及患者的角度观察。在MDT团队讨论中,纠正了很多来院之前误诊的病例。因此,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离不开多学科协作与讨论。本中心病理科及血液科可共享临床和病理数据,有助于淋巴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许彭鹏 教授:本中心的淋巴瘤MDT已开展多年,通过多学科整合,给予患者精准的诊断、治疗、随访评估。在此过程中,已经有多例患者获益于MDT的诊疗模式。本中心的MDT不仅限于疑难淋巴瘤患者,在细胞免疫治疗、移植等方面也有多学科会诊。希望这种模式可推广至全国,愿与全国专家探讨淋巴瘤多学科诊疗模式,进一步提高自身及全国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治水平。


DM_20241206144926_004.png

许彭鹏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秘书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及抗淋巴瘤联盟青年委员

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秘书兼评审专家

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曾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Lancet Haematolog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发表论文


DM_20241206144926_005.png

薛恺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血液重症平台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评价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防治和临床研究管理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委员会 抗感染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美国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  访问学者

中组部上海第七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

第三届 上海市医师协会 “仁心医者 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提名


DM_20241206144926_006.png

欧阳斌燊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

瑞金医院淋巴造血系统病理诊断亚专科主要成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青委会委员

第二届中国病理青年精英识图大赛冠军成员

上海市第十批援疆干部成员



注释:

*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为:适用于治疗以下CD30阳性淋巴瘤成人患者:复发或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或蕈样真菌病(MF)。


材料审批码:C-APROM/CN/ADCE/1307

材料审批日:2024年8月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

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WX20241206-150808@2x.png

维布妥昔单抗简明处方 


参考文献
1.CD30阳性淋巴瘤病理专家组. 淋巴瘤CD3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结果判读规范[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 (3): 228-234
2.Cancer stat facts: Hodgkin lymphoma. NIH; 2024.1.19
3.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霍奇金淋巴瘤工作组.中国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9):11.DOI:10.3760.
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