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难治性颅底肿瘤的精准治疗进展
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王跃龙,昝昕,徐建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吴安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屈延);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陈菊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宫晔);北京协和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赵元立);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张军);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杨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杨刚);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唐晓平)
复杂难治性颅底肿瘤作为一种发生在颅脑底部及其邻近区域的肿瘤,通常具有复杂的解剖位置和临床表现。由于其位置深、结构复杂,且常常与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紧密相邻,因此其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随着医学影像技术、人工智能、手术技术、术后创新疗法的不断进步,颅底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然而,尽管在手术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如何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风险、保护神经功能以及优化术后治疗,仍然是目前颅底肿瘤治疗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关于复杂难治性颅底肿瘤治疗的最新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协作的深入,颅底肿瘤的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未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是颅底肿瘤治疗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目标是全面评估肿瘤及瘤周组织的解剖特点、肿瘤功能特性及生物学行为,为手术规划和术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分析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术前评估的精确性和全面性。
1. 1 影像学技术在术前评估中的核心作用
影像学技术是术前评估的基础工具,能够明确肿瘤的位置、范围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骨性结构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检测颅底骨质破坏、增生及钙化方面表现突出。薄层CT 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性肿瘤(如脊索瘤、骨巨细胞瘤
)的范围和侵袭性,为术前路径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动态增强CT进一步通过评估肿瘤供血情况,揭示侵袭性特征,Rutland等的研究表明,其对高风险血管包裹型肿瘤的术中出血风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因其高软组织分辨率,是评估肿瘤边界、内部特性及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的核心工具。增强T1 加权成像可清晰显示肿瘤与神经血管的界面,而T2 加权成像揭示了肿瘤的囊变、坏死及水肿
特性。
近年来,高分辨率MRI 技术显著提升了解剖细节的显示能力,特别适用于桥小脑角及脑池内颅神经的精确评估。此外,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整合了CT 与MRI 的优势,在同一视图中显示肿瘤与骨质、软组织及血管的关系,大幅提升了复杂病变评估的精准度。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 作为功能影像学与解剖影像学结合的典范,通过检测肿瘤代谢活性,为生物学行为的评估和复发病灶的识别提供了重要支持。研究表明,PET-CT 在复发性脑膜瘤的敏感性评估方面表现优异, 也为术后放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1. 2 肿瘤属性的综合评估
肿瘤属性评估包括肿瘤大小、形态、质地及侵袭性等特征,对术前规划和术中操作至关重要。质地评估是手术策略制定的关键环节之一。研究发现,MRI 的T2 信号强度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 DWI ) 的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spersion coefficient,ADC)能够有效预测肿瘤质地。低ADC 值通常提示肿瘤质地较硬,切除难度较高,而高ADC 值则表明肿瘤更易于分离。
磁共振弹性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elastography,MRE)通过测量剪切模量来量化肿瘤的硬度,与术中观察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此外,弥散-弛豫相关光谱成像(diffusion relaxation correlation spectrum imaging,DR-CSI)技术通过分析肿瘤微观结构揭示其内部胶原含量,为质地预测和手术策略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AI 在肿瘤属性评估中具有显著优势。基于深度学习的U-Net 模型能够实现颅咽管瘤的自动分割,其分割精度(Dice 系数)达到0. 84,大幅减少了人工标注的时间和误差。此外,将AI 与放射组学特征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对肿瘤质地及切除难度的预测精度。研究显示,这些技术可为术中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3 血管与神经累及的评估
血管和神经累及的分析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对手术路径设计及术中并发症预防具有决定性作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能够精确显示肿瘤对主要动脉(如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及其重要分枝)的压迫、推移及包裹情况,为高风险病灶的手术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静脉累及,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对关键静脉回流通路(如矢状窦、岩上窦、乙状窦等)的侵袭,为静脉保护或替代性引流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持。
在神经评估方面,MRI 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的结合显著提升了对颅神经受累情况的分析能力。DTI 能够追踪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明确肿瘤对听神经、面神经及视神经等的压迫路径,为术前制定神经保护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
1. 4 个性化评估与手术规划
个性化评估是现代颅底肿瘤术前规划的核心目标,通过结合患者解剖特异性与肿瘤特征的多模态信息,术者能够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虚拟手术系统在个性化规划中的应用尤为突出,通过影像数据的三维建模,直观展示复杂解剖结构,模拟手术路径,并优化切除策略。这一技术在累及多条重要神经血管的复杂脑膜瘤或脊索瘤手术中显示出显著优势。例如,术前虚拟模拟可优化切除次序,降低术中神经损伤和大出血风险。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手术规划的直观性和交互性,使术者能够在术前动态模拟手术路径,预测关键结构的暴露和切除顺序。此外,AI 模型能够对影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自动分析,快速完成肿瘤分割和手术路径推荐,显著提高术前评估效率。
在特殊病例(如既往接受放疗或手术的患者)中,影像学技术结合AI 分析可以准确评估纤维化或粘连范围,为手术策略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2. 手术治疗
手术是颅底肿瘤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旨在切除肿瘤、缓解压迫、改善症状,并为术后治疗提供明确的病理诊断依据。由于颅底肿瘤的解剖复杂性、肿瘤生长的多样性以及邻近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特点,手术治疗需要在尽量全切肿瘤的同时保护功能结构。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技术、内镜技术、多镜联合手术和多学科协作的发展,颅底肿瘤手术方式和策略不断优化。
2. 1 手术方式与切除策略
根据肿瘤的性质、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颅底肿瘤手术根据肿瘤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对于良性肿瘤(如脑膜瘤、颅咽管瘤、垂体瘤等),目标是尽可能实现全切除;而对于侵袭性强或位于复杂解剖区域的恶性肿瘤(如脊索瘤、软骨肉瘤
),手术可能以最大程度切除为目标,同时保留患者功能。一期和二期手术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体积、位置及患者的全身状态。对于体积巨大、侵犯多重要结构的肿瘤,分期手术可以降低手术风险。例如,在复杂的颅咽管瘤手术中,一期手术可先缓解颅内压或减轻视神经压迫,待患者一般情况恢复后再进行彻底切除。
2. 2 手术入路的选择
颅底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主要入路包括开颅入路和经鼻内镜入路两类,各有其适应证和优势。
2. 2. 1 开颅入路
常见开颅入路包括翼点入路、眶外侧入路、颞下入路、乙状窦前后入路、远侧入路、极外侧入路、额眶颧入路、联合入路等,这些入路适用于从前颅底到后颅底大多数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部分颅底肿瘤与耳鼻喉、口腔、眼视光学器官有交集,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术入路。
2. 2. 2 经鼻内镜入路
近年来,经鼻内镜入路因其微创性和抵近观察解剖结构的优势,在颅底肿瘤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对斜坡区脊索瘤、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的切除中积累了较多经验。经鼻入路能够直接暴露鞍区、斜坡和枕骨大孔区域,减少对颅底周围组织的牵拉,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但术后脑脊液漏和结构重建仍值得关注。
2. 2. 3 联合入路
对于复杂解剖区域、巨大肿瘤或跨多区域肿瘤,联合入路结合了开颅与内镜技术的优势,某些情况下可以结合多学科优势集中解决问题。例如,部分巨大垂体瘤患者采用额颞开颅结合经鼻内镜的手术方式,既能获得良好的视野暴露,又能减少对重要结构的损伤。
2. 3 显微手术与内镜技术的进展
显微手术仍然是颅底肿瘤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高分辨率显微镜的应用使神经血管的保护更加精准,尤其是在处理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密切的肿瘤时,提供了稳定和精准的手术操作自由度。近年来,显微手术技术与导航系统、荧光成像(如5-ALA 荧光)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肿瘤切除率和安全性。
内镜技术的普及使微创治疗成为可能。单纯内镜手术适用于中线肿瘤,如垂体腺瘤和小体积颅咽管瘤;而在处理复杂病例时,多镜联合手术成为趋势。例如,在处理蝶岩斜脑膜瘤时,内镜与显微镜联合技术不仅改善了手术视野,还显著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2. 4 多学科协作在手术中的应用
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往往涉及复杂的解剖结构,单个学科有时难以满足所有治疗需求。近年来,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协作逐渐成为复杂难治性颅底肿瘤治疗的基本模式。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放射治疗科和介入科等团队的协作能够优化治疗流程,整合更合理手术路径、降低术中风险,并提供术后精准治疗的支持。例如,在后颅窝肿瘤手术中,耳鼻喉科医生负责处理中耳
、内耳结构,神经外科医生则专注于肿瘤切除及脑干功能保护。这种分工合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并显著降低了术后面神经和听力损伤的风险。
2. 5 手术策略与个性化治疗
颅底肿瘤手术的关键在于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对于良性肿瘤,尤其是脑膜瘤、垂体瘤、神经鞘瘤等,手术目标以完全切除为主,同时兼顾神经功能保护。对于侵袭性肿瘤(如脊索瘤、软骨肉瘤、部分侵袭性垂体腺瘤、恶性脑膜瘤、转移瘤),手术需要平衡肿瘤控制与术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辅以术后放疗或靶向治疗。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MRI、CT、MRA 等)和术中导航系统的结合,提高了术中定位的准确性,减少了不必要的组织损伤。此外,术后神经功能康复、内分泌管理和长期随访是手术成功的延续部分,也是提高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3. 术中关键解剖结构的精准识别
术中精准识别关键解剖结构是颅底肿瘤手术成功的关键。由于肿瘤与重要神经、血管的紧密关系,传统手术方法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常常难以避免损伤周围的关键结构,导致术后功能障碍和复发的风险。随着靶向荧光成像、术中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及AI 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术中精准识别成为提升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率的重要手段。
3. 1 肿瘤的精准识别
肿瘤的精准识别是术中精准手术的基础,靶向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为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使用特定的荧光示踪剂与肿瘤标志物结合,靶向荧光成像能够显著提高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从而更清晰地识别肿瘤边界。Dijkstra 等在脑膜瘤的研究中尝试应用Bevacizumab-IRDye800CW 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提高了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使术中肿瘤边界更加清晰,特别适用于复发性脑膜瘤和复杂病例的处理。
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是第二窗口吲哚菁绿(SWIG),该技术通过大剂量注射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利用其增强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实现肿瘤组织的高信噪比成像。有报告指出,SWIG 技术在脑膜瘤和垂体腺瘤的切除中,不仅提高了肿瘤切除的完全性,还减少了手术时间。此外,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组织成像技术结合深度学习模型的快速诊断技术,使得术中病理诊断更加迅速和准确,诊断时间缩短至传统冰冻切片的一半,且准确率超过95%。
AI 在肿瘤识别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Chen等在2023 年采用U-Net 深度学习模型成功实现了颅咽管瘤的自动分割,分割精度(Dice 相似性系数)在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分别达到0. 840 和0. 816,为术中导航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3. 2 神经的精准识别
神经保护是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另一关键目标,尤其是在面神经、视交叉和脑干区域的手术中更为重要。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通过实时监测神经功能状态,能够帮助术者识别并保护关键神经结构,从而降低术后神经功能缺失的风险。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 和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面神经功能缺失的发生,尤其适用于听神经瘤和脑干肿瘤的手术。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NIR)成像技术与ICG 的结合,逐渐成为神经保护领域中的重要手段。
Muto 等2023年的研究发现,NIR 成像技术结合ICG 能够在垂体腺瘤手术中清晰显示垂体柄的血供状态,帮助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制定更精确的切除策略,进而保护术后内分泌功能。此外,AI 在神经保护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Zhang 等2023 年在超过1 000 例垂体瘤患者的多中心数据集中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视交叉的自动分割,分割精度(Dice 相似性系数)达到0. 813,大幅提高了术中解剖定位的准确性,为患者术后视功能预测提供了有力支持。
3. 3 血管的精准识别
术中血管保护对于颅底肿瘤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血管损伤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血管的精准识别显得尤为重要。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利用ICG 成像,能够实时显示颅底关键血管的位置和结构,从而有效减少血管损伤的风险。该技术在脑膜瘤手术中可精确标记颈内动脉位置, 从而减少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超声技术也在血管识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实时监测肿瘤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提供动态更新支持。手术中应用超声技术显著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并优化了肿瘤与脑干和面神经的关系。此外,术中超声还可用于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尤其在垂体瘤手术中,实时评估供血血管的变化,有助于保护垂体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术中血管识别的精度。Yang 等通过CT 与MRI 图像融合,成功显示肿瘤与血管的空间关系,帮助术者设计更为精准的手术路径和有效保护策略。
3. 4 术中导航技术的整合应用
术中导航技术通过实时匹配术前影像与术中解剖结构,帮助术者精确定位肿瘤及周围重要结构,显著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度。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与内窥镜技术的结合,使得术中导航更加直观和可操作。Pennacchietti 等的研究表明,AR 导航技术在儿童颅底手术中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术中解剖误差,帮助术者精确定位病变范围。三维可视化技术与术前虚拟演练相结合,为复杂手术的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Perin 等开发的“STARSeCT-MADE”平台,通过术前演练、三维导航和术中实时校正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术中手术路径的精确性。术中导航技术不仅限于手术过程中的精确定位,还能够应用于术后治疗的优化。Gaudioso 等通过术中导航记录并三维映射活检位置,将肿瘤边界与病理结果整合,为术后放疗规划提供更精确的参考。
4. 术后精准治疗
颅底肿瘤术后治疗的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存期、控制残余病灶复发,同时尽可能减少治疗相关的毒性和并发症。在精准医学理念的推动下,术后治疗逐渐形成以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替代及个体化长期管理为核心的MDT 协作模式。这些策略不仅关注对肿瘤的精准控制,也强调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管理。
4. 1 放射治疗:精准技术与靶区优化
放射治疗是颅底肿瘤术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残余病灶、复发病灶和无法手术的病例中表现突出。近年来,质子治疗、碳离子治疗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术(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ic radiosurgery,SRT)等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质子治疗和碳离子治疗因其独特的布拉格峰剂量分布特点,能够实现高剂量精准递送至肿瘤区域,同时显著降低脑干、颅神经等重要结构的受量。
对于脊索瘤和软骨肉瘤等复杂颅底肿瘤,质子治疗的5 年局部控制率达到80% 以上,显著优于传统放疗技术。这一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能够有效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和生长发育迟缓等长期放疗毒性。SRS 和SRT 在颅底肿瘤中主要用于体积较小或邻近重要解剖结构的病灶。这些技术通过单次或多次高剂量照射,实现对局部病灶的高效控制,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例如,针对前庭神经鞘瘤的研究表明,SRS 不仅在肿瘤控制方面表现优异,还显著提高了面神经和听力功能的保留率。靶区勾画的精准化是放疗成功的关键。通过结合多模态影像(如MRI、PET-CT)以及分子标志物(如DNA 甲基化分析)的动态调整,个体化靶区优化策略已广泛应用于鼻咽癌等颅底肿瘤。研究表明,通过减少低风险区域的辐射剂量,鼻咽癌患者的吞咽困难
和听力损伤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保持了高水平的局部控制率。
4. 2 化疗:术后辅助与复发病灶管理
化疗作为术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侵袭性和复发性颅底肿瘤患者。在复发性鼻咽癌中,铂类化疗(如顺铂联合吉西他滨
)已被确立为一线治疗方案,不仅有效控制局部复发,还在减少远处转移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替莫唑胺
因其良好的耐受性和较低的毒性,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脑膜瘤中表现出重要作用。
对于传统治疗耐药的患者,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显著改善了肿瘤控制率,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在儿童颅咽管瘤中,低剂量化疗联合局部放疗的策略被证明能有效控制肿瘤,同时显著减少了内分泌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这一综合治疗策略为儿童患者提供了更优的长期预后。
4. 3 靶向治疗:基因驱动的精准干预
靶向治疗通过分子标志物识别特定靶点,为术后复发病例提供了精准干预的新模式。例如,乳头型颅咽管瘤中高频的BRAF-V600E 突变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明确的靶点。研究显示,BRAF 抑制剂达拉非尼联合MEK 抑制剂曲美替尼
显著缩小了肿瘤体积,并改善了无法手术的复发性病例的预后,同时毒性低于传统化疗。
脑膜瘤中的NF2 和PIK3CA 突变也为靶向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多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在部分对传统治疗耐药的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此外,基于生长抑素
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表达的放射性配体治疗(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高SSTR 表达的脑膜瘤患者中,177Lu-DOTATATE 治疗不仅表现出良好的局部控制率,还因其选择性高、毒性低而备受关注。
4. 4 免疫治疗:复发和转移病灶的突破
免疫治疗近年来在颅底肿瘤的术后治疗中获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脑膜瘤等复发性和转移性肿瘤的管理中。PD-1/ PD-L1 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单抗,已成为治疗PD-L1 高表达复发性肿瘤的潜在选择。研究表明,PD-L1 在部分脑膜瘤患者中高表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治疗后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除了PD-L1,其他免疫相关靶点也在研究中逐渐展现出潜力。例如,B7-H3 靶向CAR-T 细胞治疗在复发性恶性脑膜瘤中展现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这为未来多靶点联合治疗提供了可能。
此外,CTLA-4 抑制剂和T 细胞过继治疗(如CAR-T 细胞疗法)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虽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疗法在增强肿瘤免疫反应方面具有显著潜力。免疫治疗与放疗的联合应用逐渐成为复发性颅底肿瘤的重要研究方向。放疗通过增加肿瘤抗原的释放,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早期的临床数据表明,放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纳武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的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复发性脑膜瘤的治疗效果,并延缓肿瘤的进展。
4. 5 内分泌管理与长期随访
术后内分泌管理是颅底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丘脑-垂体相关肿瘤患者常伴有内分泌功能障碍,个体化激素替代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正常代谢功能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患者,生长激素替代治疗需结合定期骨密度评估和生长发育监测,以避免长期发育障碍;而在成人患者中,内分泌随访需重点关注代谢综合征
的发生风险,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影像学监测是术后随访的核心。MRI 和PET-CT 作为评估残余病灶和复发病灶的主要手段,其随访频率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理特征和术后治疗方式个性化调整。
例如,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WHO Ⅱ/ Ⅲ级脑膜瘤患者,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而低风险患者可延长至每年一次。MDT 的协作是长期随访管理的核心保障,通过神经外科、内分泌科、放疗科及心理支持团队的共同努力,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5. 总结与展望
颅底肿瘤的治疗在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术前评估、手术治疗、术中精准识别和术后精准治疗等方面。术前评估利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如CT、MRI、PET-CT 等)结合AI 和深度学习模型,为手术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和生物学信息。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肿瘤定位的精确度,还为术中血管、神经和重要解剖结构的保护奠定了基础。在手术治疗方面,显微手术和内镜技术的结合使得颅底肿瘤手术更具微创性,并在保证肿瘤切除的同时保护了神经功能。
MDT 协作模式进一步优化了手术路径和策略,减少了术中风险,提高了术后恢复的质量。个性化手术规划借助VR 和AI 的辅助,使得复杂病例的治疗更加精准和高效。术后精准治疗已成为颅底肿瘤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结合,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肿瘤复发和转移,还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质子治疗、碳离子治疗等新型放射治疗方法的出现,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为那些复发或难治的颅底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颅底肿瘤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术前评估中,影像技术和AI 的深度结合将进一步提高肿瘤特征、解剖关系和血管神经受累情况的评估精度。这将帮助制定更为精准的手术策略,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术后预后。术中精准识别技术将不断发展,靶向荧光成像、术中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的结合将使得肿瘤切除、神经和血管保护更加精准,实现手术治疗全程“可视化”。
这些技术的持续进步不仅能提高肿瘤切除率,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术后治疗方面,精准医学将继续推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创新。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颅底肿瘤的分子靶点,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优化,颅底肿瘤的综合治疗效果将更加突出,尤其在复发和转移性病例的管理中,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有望成为新的突破口。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MDT 协作,整合先进的技术与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更高的治疗效果和更长的生存期。同时,随着患者长期随访和功能康复方案的完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有望得到显著提升。总之,颅底肿瘤的治疗领域正朝着更加精准、个性化和多学科协作的方向迈进,未来将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改善其生存质量,并推动相关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来源:王跃龙,吴安华,屈延,等.复杂难治性颅底肿瘤的精准治疗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5,22(01):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