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颖教授专访:癌性疼痛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与思考

来源:医脉通 2025.03.07
我要投稿

癌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疼痛的复杂性、个体差异以及癌症病程的动态变化,传统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往往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因此,个体化治疗策略已成为当前研究与实践的重点。2025年2月15日,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达颖教授,就癌痛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与思考等相关话题进行分享。张达颖教授介绍了临床常用的癌痛治疗方案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并分享了新型癌痛治疗手段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展望。


        

医脉通: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张达颖教授:

癌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由于中晚期癌症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疼痛管理成为整个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首先要通过规范、系统的疼痛评估,明确导致疼痛的病理生理因素,同时要全面关注到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的其他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选用必要的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是临床管理中最易获取的干预手段。但是由于癌痛的病因较复杂,涉及到的病理因素较多,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征,准确把握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同时需警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与基础疾病的相互作用(如肿瘤对其他器官系统的影响),以期达到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良好的治疗目标。


对于部分药物耐受性差或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应进一步探索其他可能的有效治疗方案,例如神经阻滞、神经调控、药物输注、心理疏导以及生命支持治疗、情绪安抚、镇静等。通过整合多种治疗方式,实现对癌痛患者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疼痛症状,获得预期较好的治疗效果,提升终末期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其生命尊严。


医脉通:近年来是否有一些新型的癌痛治疗手段,或有助于缓解疼痛症状?对于这些新型疗法的临床应用前景,您有何展望?


张达颖教授:

近年来,医疗界、科研界以及企业一直致力于探索癌痛治疗的新型药物、创新技术以及优化管理策略。


在药物治疗方面,各界聚焦于新型药物机制研究,旨在提升药物的敏感性、安全性及疗效,包括药物剂型创新及新药创制等。目前,已有部分创新药物进入临床应用,包括控缓释制剂、防耐药制剂和剂型等。此外,基于新作用机制的相关药物也在临床中展现出良好的原因前景。


在癌痛治疗技术方面,神经调控技术、针对于骨痛及骨肿瘤的超声骨刀技术、消融治疗等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为癌痛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在管理方面,将数字化医疗技术应用到癌痛的全程管理中,通过全程信息管理系统,患者能够居家或在社区获得与三级医院同质化的药物治疗及医疗管理服务,特别是在生命终末期或安宁疗护阶段,患者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总之,通过多领域的协同创新与努力,癌痛治疗正朝着更高效、更安全、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选择及服务支持。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50307093102.png

张达颖 教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疼痛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日友好医院江西医院副院长

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疼痛诊疗学教研室主任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西省疼痛临床中心和江西省疼痛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江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

江西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副主编

《中华疼痛医学杂志》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