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天晴教授:ADC在肺癌领域的格局解析及破局之道|中国肺癌高峰论坛

来源:医脉通胸部肿瘤 2025.03.09
我要投稿

2025年3月1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与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GACT/CTONG)主办的“第22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于广东广州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肺癌新型治疗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一主题,数十位专家一同深入探讨了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创新性疗法在肺癌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解读ADC药物在肺癌领域的研发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格局解析:ADC在肺癌治疗中的现状概述


近年来,ADC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肺癌领域,国内的ADC研发已跻身世界前列。目前,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ER2、TROP2和c-MET等靶点。其中,针对HER2靶点的ADC药物表现尤为突出,不仅对HER2突变患者有效,对HER2过表达的患者也展现了出色的疗效。此外,以telisotuzumab vedotin(Teliso-V)为代表的靶向c-MET的ADC药物,在c-MET高表达的患者中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少见驱动基因,TROP2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靶点,其相关ADC药物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中,Dato-dxd在肺鳞癌的二线治疗中,以及在驱动性突变耐药后的患者中,均展示了较好的疗效。目前,围绕TROP2 ADC药物的临床研究布局广泛,前景可期。


针对EGFR-TKI耐药患者的靶向HER3 ADC药物,在早期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为克服耐药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小细胞肺癌领域,针对B7-H3的ADC药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今,ADC药物的应用已经从非小细胞肺癌扩展到小细胞肺癌,从后线治疗逐步推向前线治疗,并覆盖了驱动基因阳性和阴性的患者群体。


与此同时,ADC药物与其他新型药物的联合治疗也在积极探索中,包括与化疗、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结合,有望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破局之道:ADC在肺癌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ADC药物在肺癌领域的未来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方向:


第一,开发不同治疗领域的靶点。例如,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等,通过这些领域的研究,开发出更多新药物,丰富患者的治疗选择。


第二,提升靶点选择与细胞毒性药物技术。在选择靶点时,应优先选择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低表达的靶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靶点应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通过抑制这些靶点可以有效控制肿瘤。此外,ADC的药效与其连接的细胞毒性分子数量密切相关,连接的细胞毒性分子数量越多,疗效可能越好,但也增加了毒性风险;连接的细胞毒性分子数量越少,疗效可能不足。因此,精准选择细胞毒性分子数量是一个技术难点。另外,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也至关重要,例如选择微管蛋白抑制剂或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等新一代药物时,既要考虑药物的杀伤能力,又要平衡其毒性和疗效。


第三,联合治疗策略。为提高疗效并延缓耐药性,可考虑将ADC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例如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甚至是双特异性抗体。这种联合策略同样需要平衡疗效和毒性,确保患者的耐受性。


第四,提高治疗精准性。目前,除HER2突变外,大多数ADC药物在使用前并不要求患者进行靶点检测。未来,我们需要在生物标志物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寻找更多的靶点和组合性的生物标志物,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提高ADC的精准性和疗效。


第五,克服耐药性问题。明确ADC药物的耐药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例如,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减少表面抗原表达、不释放药物或将药物泵出细胞等方式产生耐药性。针对这些机制,制定相应的对策将有助于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第六,个体化治疗。ADC药物的不良反应比传统化疗药物更为复杂,因此需要优化剂量和用药顺序。例如,针对HER2靶点,我们需要决定是先使用小分子药物还是ADC,或者两者联合使用,并综合考虑其不良反应和患者耐受性。


总体而言,ADC药物作为新一代治疗手段,既为我们带来了希望,也提出了诸多挑战。通过不断的临床研究和优化,我们有望逐步克服这些挑战,使ADC药物在肺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更多患者。


微信图片_202503090956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