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精准“靶”握 | 房佰俊教授:助力AML移植管理,吉瑞替尼为移植患者实现深度缓解和长期生存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年发病率为(3~4)/10万,全球年均死亡人数约八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AML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为疾病治愈提供了可能1。与常规化疗相比,接受allo-HSCT的AML患者有着更好的长期生存,但仍有40%~50%的患者面临复发的挑战,复发后2年总生存期(OS)不足20%1。如何降低移植后复发风险、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此,医脉通特邀河南省肿瘤医院房佰俊教授进行专访,深度分析AML患者allo-HSCT后的长期管理策略,并就我国AML患者长期预后的改善发表真知灼见。
医脉通: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药物和技术在AML治疗领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请问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地位发生了哪些改变?
房佰俊教授:随着医学领域对AML认识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为AML患者提供众多优秀的治疗选择,很多血液科医生内心不禁思考,AML患者是否仍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事实上,移植尤其是allo-HSCT,目前在AML领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中高危初诊患者缓解后以及复发难治性(R/R)AML患者的关键挽救性治疗选择2。同时,移植与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并非只能二选一,合理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改善AML患者的长期生存。
医脉通:目前部分预后不良的AML患者移植后复发及死亡风险较高,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请您谈谈哪些临床特征通常预示着AML患者移植后复发风险较高、预后较差?
房佰俊教授:AML患者移植后高复发风险的预测因素主要包括移植前微小残留病(MRD)阳性,以及存在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如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ITD或核仁磷酸蛋白(NPM1)等3,4。研究显示,移植前MRD阳性患者移植后3年累计复发率约为移植前MRD阴性患者的3倍(67% vs 22%)3;此外,在移植前首次缓解的AML患者中,血液中持续存在FLT3-ITD或NPM1突变(等位基因分数≥0.01%)的患者即便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其复发风险仍高于经治疗后实现FLT3-ITD或NPM1突变转阴的患者4。
医脉通:《异基因移植后监测、治疗和预防白血病复发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更新》(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共识》)于近日重磅更新,请您谈谈共识中对于预防和治疗移植后复发有哪些推荐?
房佰俊教授:《中国专家共识》系统性总结了关于allo-HSCT后监测、治疗及预防白血病复发的国内外指南最新要点与专家共识,对于临床allo-HSCT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5。
在移植后复发预防方面,涵盖形态学、免疫学、分子学检测尤其是MRD检测在内的定期动态复查是预防的关键措施。
在移植后复发治疗方面,基于当前先进的检测技术以及临床对AML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理解,抢先治疗或干预治疗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移植后患者应动态监测MRD指标,发现MRD阳性后及时进行抢先治疗和干预。2024版《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对于MRD阳性的患者,可采用改良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联合γ-干扰素、α-干扰素等药物或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费城染色体
阳性AML患者、FLT3抑制剂治疗FLT3-ITD突变的AML患者,其疗效将优于以往常规的抢先治疗或干预措施。
医脉通:您作为AML领域的资深学者,在该领域深耕多年,请您谈谈AML移植领域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
房佰俊教授:随着新型靶向药物及检测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改良预处理方案、预防治疗、抢先治疗、维持治疗等取得显著进展,为白血病移植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伴有特定基因突变、既往预后较差的患者,长期生存率得到有效提升,如伴有FLT3-ITD突变的R/R AML患者可通过在移植前接受FLT3抑制剂桥接治疗提高移植成功率,移植后继续FLT3抑制剂维持治疗进一步改善长期生存5。
临床实际治疗中,目前在基层医院亦有广泛应用潜力的FLT3抑制剂为吉瑞替尼。在桥接移植方面,国外3期临床研究ADMIRAL显示,与单纯化疗相比,接受吉瑞替尼治疗的FLT3突变R/R AML患者完全缓解或完全缓解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的比例显著提高(34.0% vs 15.3%),接受吉瑞替尼治疗的患者成功进行移植比例亦更高(26% vs 15%)6,7。
在移植后维持治疗方面,中国研究数据亦表明,与接受其他维持治疗方案的患者相比,移植后接受吉瑞替尼维持治疗的患者2年总生存率(88.1% vs 65.1%,P=0.003)和2年无复发生存率(75.7% vs 52.0%,P=0.006)均显著提升,提示吉瑞替尼作为AML患者维持治疗选择,尤其是伴有FLT3突变的R/R AML患者,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维持治疗方案8。未来,若能将吉瑞替尼等新型药物合理、科学的应用于移植各个阶段,提升AML患者的治疗效果,或将成为AML治疗的新标准。
房佰俊 教授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博导
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原千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河南省高层次(B类)人才
河南省骨髓瘤基础与临床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河南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候任主委,浆细胞疾病学组 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骨髓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骨髓瘤学组委员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骨髓瘤专委会主委
河南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河南省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