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肝会名家谈|杨永峰教授:疑难肝病多学科诊疗南京二院模式——MDT临床路径与实践经验分享
本文经杨永峰教授审核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
第13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于4月24日-27 日在中国·雄安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人文关怀-推动疑难及重症肝病诊疗新发展”,以全景式视角呈现肝病学领域的前沿突破与发展趋势。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南京市第二医院杨永峰教授分享疑难肝病的多学科诊疗进展与实践经验。
医脉通:在疑难及重症肝病的背景下,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杨永峰 教授:
肝脏疾病的复杂性凸显了MDT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肝病病因复杂,涵盖感染性(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与非感染性(酒精性、非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遗传代谢性、血管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等)病因,涉及多学科协同鉴别。第二,在肝病的诊断方面,影像、病理、基因检测是疑难肝病诊断的 “三大法宝”,MDT有利于整合诊断技术确保更加精准地诊断疾病。第三,疑难肝病常多系统受累,例如肝性脑病
、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
、门脉高压性胃肠病等疾病,涉及神经科、呼吸科、肾内科、消化科等多个学科,MDT有利于全面管理并发症。第四,针对肝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例如:肝损伤
、肝纤维化
、肝硬化
、门脉高压、肝脏肿瘤等不同阶段,治疗策略的动态调整,需要MDT助力以发挥疗效的最大化。
MDT 也是诊疗模式的革新,从传统的“以科室为中心” 转向 “以疾病与患者为中心”,通过多学科资源整合,实现疗效最大化与个体化医疗的目标。
医脉通:如何更好地运用MDT来根据患者疾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同学科在其中分别承担了哪些关键角色。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南京市第二医院的实践经验?
杨永峰 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保证MDT 的高效运行个人总结为“五个 W” 原则:
1.Who(组织者):
引入行政力量协助MDT开展,确保 MDT 更好地规律性、常态化开展,避免学科间平行关系的局限性。
2.Who(参与者):
采用 “基本科室+特邀科室” 模式。通常基本科室包括肝病科、消化科、病理科、影像科。另外根据会诊目的和不同病例的需要邀请更多科室参与,例如,儿童肝病需邀请儿科、血管性肝病需邀请介入科等。肿瘤MDT则包括肝病科、影像科、病理科、外科介入科等基本科室的参与。
3.Who(决策者):
在MDT会诊意见的确定方面,明确最终决策者也很重要。决策者应来自临床科室,而非辅助科室。因为临床科室医生能全面掌握患者临床资料,可综合病史、症状、辅助检查结果等多方面信息,作出的决策更具综合性。此外,决策者还需在业务能力上获得团队成员的广泛认可,如此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4.Who(落实者):
管床医生及所在的诊疗组或转入科室团队负责MDT方案的执行。
5.What(效果评估):
建立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定期随访和动态评估,以保证MDT对疗效的贡献和提升。
近年来,随着医疗系统的信息化,开展MDT的条件也越发成熟,另外,人工智能的兴起也能在其中起到辅助作用。
具体到我们南京市第二医院MDT开展的实践经验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我们医院本身的特色,在人员素养与知识融合层面,秉持专业融合理念,临床医生不仅擅长疾病诊疗,还具备病理阅片和影像判读等多领域知识。MDT强调交叉融合形成共识,要求参与医生知识面宽广有助于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使MDT讨论时能充分交流、凝聚共识,提高MDT效率,同时为精准诊疗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为医院MDT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江苏省影像云平台和云检验平台相继上线,医生可便捷获取省内二级以上医院影像资料及符合检验互认条件的检查结果,丰富了MDT决策依据,提升诊疗准确性。
最后,完善MDT机制是医院的一大特色。针对疑难肝病和肝脏肿瘤,设立两类MDT。通过定期开展 MDT 讨论,确保不同病区诊疗水平同质化。其中,每周四中午的疑难肝病MDT已举办126期并向全国同行直播,广受认可。每周二晚上的内部线上读片会,临床医生与病理科共同研读本周约三十多个肝穿病例,有疑问的病例会在周四MDT进一步探讨。此外,每月第四个周二对MDT病例进行随访,形成“诊断-治疗-随访”的MDT闭环管理,及时修正诊断治疗方案。疑难肝病相关读片会、MDT病例随访由我本人牵头,肝脏肿瘤 MDT则由医务处负责,以高效解决患者诊疗难题。
医脉通:MDT在疑难及重症肝病的应用策略在实际推广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如何进一步解决以提升肝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杨永峰 教授:
MDT在肝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MDT 的实施多以医院为单位,为提升整体诊疗水平,针对复杂疑难肝病,有必要制定行业共识与指南,推动MDT标准化发展。其次,可探索 “杂交式病房” 模式,以肝癌治疗中心为例,整合内科、介入科、外科医生于同一病房,实现多学科实时协作,提高诊疗效率。此外,对人工智能的MDT辅助进行开发,但需强调的是,人工智能目前仅作参考,医生的临床思维是不可替代的。
尽管如此,MDT在各医院的开展日趋成熟。未来,期待进一步转化实践经验,形成行业规范,使MDT在肝病诊疗中发挥更大价值,推动肝病诊疗事业的发展。
杨永峰 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主任医师,教授
南京市第二医院院长,肝病学科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感染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编委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10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
发表第一或通信作者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3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科技厅临床医学专项等课题8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项
精通肝脏疾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诊断,擅长疑难重症肝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