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银屑病,小分子靶向药物如何选? | 临床“药”点
编者按
银屑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属于免疫介导的系统性、炎症性、复发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免疫、环境、遗传等多因素有关,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斑块,可分为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等。
寻常型银屑病为银屑病最常见的亚型,其主要皮损特征为蜡滴现象、点状出血、薄膜现象,可分为斑块状银屑病、点滴状银屑病,其中斑块状银屑病是银屑病最常见的形式。斑块状银屑病好发于躯干、头皮、四肢伸侧面、臀部,表现为红色斑块,脱屑明显,表面通常干燥。
如氘可来昔替尼,可抗炎,推荐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有较好疗效,能缓解皮损。建议口服6mg/d、qd。
表2 阿普米司特用于银屑病的剂量滴定方案
罗氟司特为高效选择性PDE- 4抑制剂,抗炎,可口服、外用,其中0.3%罗氟司特乳膏推荐用于治疗≥6岁斑块状银屑病,可清除皮损。
如本维莫德,非激素局部外用药物,可抗炎,推荐用于治疗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
银屑病的特殊类型,多数继发于皮损后,少数发生可先于皮损或与皮损同时,表现为外周关节、中轴关节受累,可见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晨僵等,严重可出现关节畸形、关节强直,致残疾。
如托法替布、乌帕替尼。
如阿普米司特,推荐用于治疗关节病型银屑病,能显著改善附着点炎,病缓解骨髓水肿、腱鞘炎、滑膜炎等。
重症银屑病,可由急性期受刺激、急性加重、治疗不当所致,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的红斑、浸润肿胀,伴大量糠状鳞屑,还可伴瘙痒及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乏力等。
银屑病亚型,特征为红斑、无菌性脓疱,可分为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掌跖脓疱病、连续性肢端皮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其中GPP常伴系统症状,与免疫、遗传、感染等有关。
反向银屑病/间擦银屑病为发生于特殊部位银屑病,皮损可累及皱褶区域如乳房下褶、腘窝、腋窝、肘窝、腹股沟、脐窝、生殖器、臀间沟、会阴部等,可同时累及至伸侧,多见于掌跖银屑病者、低龄儿童。
可发生于所有的银屑病亚型中,特别是远端指/趾关节受累者,表现为甲凹点、白甲、甲下角化过度、红色甲弧影、裂片状出血、甲剥离、甲沟炎等。
银屑病典型的首发部位,可见于头皮,也可与其他部位的损害并存,可伴瘙痒。
可单发,也可与其他部位伴发。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