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HA】张薇教授团队:泽布替尼和利妥昔单抗联合玻璃体内甲氨蝶呤治疗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2年OS率达94.9%
第30届欧洲血液学(EHA)年会于2025年6月12日至15日在意大利米兰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的顶级盛会,EHA年会每年都汇聚了众多国际知名的血液病学专家。他们在此共同探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全球范围内的突破性临床数据,为血液学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本届EHA大会上,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团队公布了一项泽布替尼
和利妥昔单抗
联合玻璃体内甲氨蝶呤
治疗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II期研究结果[1]。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张薇教授针对本项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入解读和点评,以飨读者。
研究背景
今天分享一项来自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研究摘要——《Efficacy and Safety of Zanubrutinib Monotherapy in Real-World Chinese CLL/SLL Monotherapy in Real-World Chinese CLL/SLL Patients》[1]。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4个中心联合进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中国CLL/SLL患者中实际应用的宝贵数据
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亚型,仅累及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虹膜和视神经。然而,其临床预后较普通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更差。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8个月至2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58个月至75个月。
研究目的
今天分享一项来自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研究摘要——《Efficacy and Safety of Zanubrutinib Monotherapy in Real-World Chinese CLL/SLL Monotherapy in Real-World Chinese CLL/SLL Patients》[1]。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4个中心联合进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中国CLL/SLL患者中实际应用的宝贵数据
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II期临床研究(NCT04899453),旨在评估泽布替尼和利妥昔单抗(ZR方案)联合玻璃体内甲氨蝶呤注射,随后进行泽布替尼维持治疗,在新诊断的B细胞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今天分享一项来自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研究摘要——《Efficacy and Safety of Zanubrutinib Monotherapy in Real-World Chinese CLL/SLL Monotherapy in Real-World Chinese CLL/SLL Patients》[1]。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4个中心联合进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中国CLL/SLL患者中实际应用的宝贵数据
2020年9月至2024年7月期间纳入了新诊断的PVRL患者。给予6周期诱导治疗方案:每周期1次利妥昔单抗375mg/m2以及泽布替尼160mg,每日2次,口服。玻璃体内甲氨蝶呤(400μg)注射,持续1年。口服泽布替尼维持治疗持续24个月。
研究结果
今天分享一项来自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研究摘要——《Efficacy
and Safety of Zanubrutinib Monotherapy in Real-World Chinese CLL/SLL
Monotherapy in Real-World Chinese CLL/SLL Patients》[1]。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4个中心联合进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中国CLL/SLL患者中实际应用的宝贵数据
在2020年9月至2024年7月期间招募了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并根据研究方案进行评估,详见下表1。
入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岁(范围,33-75),其中男性患者比例为27.5%。分别针对患者的房水、玻璃体/视网膜样本及脑脊液(CSF)的标志物进行检测,其中97.5%(39/40例)患者房水中IL-10升高(>5
pg/mL),67.5%(27/40例)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样本的细胞学检查为阳性,31.4%(11/35例)患者流式细胞术(FCM)结果为阳性,77.5%(31/40例)患者Ig基因重排阳性;CSF检测结果显示,82.1%(32/39例)患者IL-10升高(>5
pg/mL)。入组患者诊断前,50%(20/40例)的患者接受了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37.5%(15/40例)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
表1、40例患者临床特征
中位随访时间为22.8个月。在末次随访时,有18例患者出现疾病复发,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6.2个月。所有18例患者均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仅1例患者同时出现眼部复发。2年PFS率为62.9%,2年OS率为94.9%。
图1、ZR方案生存分析Kaplan-Meier曲线
按照CTCAE4.0评分体系对治疗的安全性和不良事件进行评估。常见的1-2级不良反应以中性粒细胞减少(15%)、淤斑(17.5%)、角膜上皮病变(17.5%)、输液反应(12.5%)、皮疹(12.5%)和血小板减少(7.5%)为主。≥3级不良反应以白内障
(30%)为主。详见下表2。
表2、治疗期间的全身和局部不良事件
结论
今天分享一项来自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研究摘要——《Efficacy and Safety of Zanubrutinib Monotherapy in Real-World Chinese CLL/SLL Monotherapy in Real-World Chinese CLL/SLL Patients》[1]。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4个中心联合进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中国CLL/SLL患者中实际应用的宝贵数据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该方案平衡了疗效和安全性,并为PVRL提供了循证治疗证据。
专家点评
张薇教授
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淋巴瘤,在所有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所占比例不足5%[2]。该疾病临床表现特异性较差,主要呈现为葡萄膜炎、视网膜病变
等症状。由于眼部组织标本获取难度较大,使得原发眼内淋巴瘤的准确诊断成为一大难题。倘若诊断出现延误,无论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展风险方面,还是视力
保留情况方面,均会产生不利影响[3]。就目前而言,针对PVRL的治疗尚无公认的最佳方案。早期研究显示,如玻璃体内注射甲氨蝶呤(MTX)、眼部放射治疗
等局部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控制眼部病情。然而,这些治疗方式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率较高的弊端。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细胞表面CD20的靶向治疗药物,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上显示出很好的疗效。此外,新型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淋巴瘤治疗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等疾病中均显示了出色的疗效,总有效率可达约90%。亦有单药BTK抑制剂用于PVRL患者的研究,提示BTK抑制剂对PVRL具有快速的局部控制作用且耐受性良好[4]。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创新性地评估了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ZR)方案联合玻璃体内甲氨蝶呤(MTX)注射,随后进行泽布替尼维持治疗的组合方案,并显示了该疗法在PVRL患者的脑部、眼部、脑脊液和房水中的临床及生物学活性,为PVRL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或能开创PVRL治疗的新格局。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所有患者,在诱导治疗期间的总缓解率达到了100%,2年PFS率和OS率也呈现出亮眼的临床表现。未来,期望能够在更大规模的人群队列和更长期的随访研究中,对该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进一步验证。
张薇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老年淋巴瘤学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血液疾病专家委员会秘书
199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1995年8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2000年开始从事血液内科专业
2002年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
主要擅长淋巴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要参与主持多项面上、首都特色、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撰写SCI及核心期刊杂志70余篇,参与编写《淋巴瘤》《协和血液病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