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H 2025丨傅琤琤教授、高广勋教授:聚焦免疫细胞治疗新进展,解析多发性骨髓瘤未来治疗方向

来源:医脉通 2025.06.20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血液肿瘤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着疾病防治格局。为了加强国内外血液病学领域学术交流,促进血液病基础研究、转化与临床研究深入发展,同时为血液病领域医师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2025国际血液病学临床与转化研讨会暨第十四届血液肿瘤两江学术会议于2025年6月6-8日在中国重庆召开,会议就血液病学专业领域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探讨,推动创新成果向临床落地。与会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广勋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多发性骨髓瘤(MM)免疫细胞治疗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医脉通:


免疫细胞治疗靶点的选择依赖于对浆细胞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目前有哪些新的分子靶点被发现?这些突破如何影响未来免疫细胞治疗策略的精准化制定?


傅琤琤教授:


MM分子靶点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选择。首先,CD38作为经典靶点,在血细胞中广泛表达,从干细胞到终末分化细胞均有分布,在浆细胞及MM细胞中呈现高表达特征。基于这一特性,靶向CD38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成功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其疗效已得到充分验证。其次,靶向轻链的单抗在淀粉样变性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疗效,针对心脏淀粉样变性的患者,同时采用靶向轻链的单抗治疗可显著提高脏器缓解率。BCMA靶点因其独特的表达谱而备受关注。该靶点仅表达于成熟晚期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表面,包括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目前,该靶点治疗不仅用于MM,也有研究探索其在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等疾病中的应用。GPRC5D作为新兴靶点,尽管其生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基于该靶点的双抗和CAR-T细胞疗法的研究均获得成功。研究数据显示,在BCMA耐药复发患者中,靶向GPRC5D治疗的总有效率可达70%-90%。该靶点双抗药物已在中国获批上市,预计其CAR-T细胞疗法也将进入临床应用。此外,FcRH5靶点也在双抗和CAR-T细胞疗法的研发中也展现出一定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有多个新靶点正在进行药物开发和早期研究。这些新型靶点的探索有望为MM及其他浆细胞疾病的治疗带来突破,在实现疾病长期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医脉通:


您认为未来在多靶点CAR-T研发过程中,需要攻克的技术瓶颈是什么?哪些新兴技术可能助力突破?


傅琤琤教授:


多靶点CAR-T细胞疗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CD19/BCMA双靶点CAR-T疗法处于技术前沿。针对复发难治性患者和初诊患者,已开展多项小样本早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多靶点CAR-T细胞疗法的研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首先,双靶点的空间构象效应问题。两个靶点的结合可能会改变整体空间构象,从而影响单个靶点的结合能力。基于这一考虑,目前多靶点CAR-T细胞的设计策略通常将结合度较广的靶点置于外围,而将结合度较窄的靶点置于内部,以优化CAR-T细胞的活化效率。现有临床数据初步验证了这种设计策略的合理性。其次,靶点耐药性问题。当其中一个靶点发生耐药时,这种双靶点设计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将产生何种影响,仍需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预计在未来1-2年内,通过多靶点CAR-T疗法等新型治疗手段的临床研究,将有望解决上述临床问题,为多靶点CAR-T疗法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医脉通:


基于您的临床经验,请您谈谈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识别和诊断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高广勋教授:


MM的识别与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等多维度信息进行鉴别。由于MM常呈现不典型临床表现,很多患者以骨折、骨痛为首发表现,还有一些合并感染、周围神经病变、高黏滞血症等症状,导致患者首次就诊往往并非血液科。研究表明,中国MM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通常需要3-6个月,期间辗转多个科室,确诊时疾病多已进展至中晚期,而晚期分期对预后具有显著不良影响。因此,临床医生需提高对MM的警惕性,特别是对于不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应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以促进早期诊断。


对于疑似MM患者,建议进行血清蛋白电泳筛查,为后续诊断提供依据。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筛查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冒烟性多发性骨髓瘤等。此外,还需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以及POEMS综合征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因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后与MM存在显著差异。在MM诊断过程中,应重视危险度分层评估,包括是否存在髓外病变、循环浆细胞以及不良细胞遗传学异常等。早期识别高危MM患者有助于制定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从而改善预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动态评估患者的虚弱状况和合并症指数,并根据危险度分层的变化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


医脉通:

联合治疗模式在免疫细胞治疗浆细胞疾病中已初显成效,未来在探索免疫细胞治疗与更多新兴疗法联合应用时,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案?


高广勋教授:


细胞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CAR-T和CAR-NK等细胞疗法在MM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目前,已有多个CAR-T产品在MM治疗中获得批准上市,同时大量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这标志着CAR-T治疗在MM整体治疗策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双抗也在MM治疗中表现出优异的疗效。从现有临床数据来看,CAR-T和双抗的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案。此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应用也为MM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治疗策略制定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首先,应注意靶点的互补性。若采用双抗与CAR-T联合治疗,需避免靶点重叠,建议选择不同靶点进行联合,以发挥协同作用。其次,需警惕抗原逃逸现象,可通过联合不同靶点或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来克服耐药性。在治疗时序方面,研究表明靶向BCMA的双抗治疗可能对后续CAR-T疗效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建议在双抗与CAR-T之间采用桥接治疗策略,避免长时间使用双抗后再行CAR-T治疗。在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中,应着重考虑增效策略。由于CAR-T治疗的有效持续时间受T细胞功能影响较大,如何改善免疫微环境调控、增强T细胞杀伤活性并降低其耗竭程度,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在联合治疗过程中需严格管理不良反应,避免毒性叠加,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脱靶毒性等,以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展望未来,细胞免疫治疗将引领MM治疗的新时代。在新型靶点开发、联合用药策略优化以及增效减毒等方面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通过整合CAR-T、双抗、ADC等先进治疗手段,并深入探索其最佳联合应用方案,将为MM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获益。这需要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继续深入探索,以推动MM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750399058834314.png

傅琤琤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浆细胞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委员

女医师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女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抗癌学会血液肿瘤分会,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分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浆细胞疾病学组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

亚太骨髓瘤网成员

国际骨髓瘤协会成员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江苏省卫生厅科教兴卫重点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基金。获得过教育部、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等。


1750399086616259.png

高广勋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全军血液病专病中心主任

现任全军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骨髓瘤整合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陕西省卫生健康血液肿瘤创新团队负责人

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