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LAR25·论道 | 赵娟教授:托法替布治疗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初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来源: 2025.06.17
我要投稿




前言

寰宇智聚,风湿研新。2025年6月11日-14日,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年会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圆满落幕。作为风湿免疫领域的国际盛会,EULAR年会从疾病机制研究到临床诊疗策略优化,从创新疗法探索到真实世界数据分析,议题覆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等多个领域,为全球从业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EULAR年会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临床专家与科研团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诊疗技术。本期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赵娟教授分享其团队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POS0538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facitinib in Treatment of DMARDs Na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EASTERN study)”,探讨托法替布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预后



医脉通:在本次大会中,您发布的EASTERN研究结果阐述了托法替布治疗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初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请您介绍下研究背景和主要结果?

图片

赵娟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RA的治疗中,甲氨蝶呤作为一线/锚定药物,虽在部分患者中可实现较好疗效,但存在起效较慢的局限性通常需1-3个月。因此,国际指南推荐在RA初始治疗中联合小剂量激素作为桥接方案,以快速控制症状。然而,激素减停困难是目前临床实践中的重大挑战既往我们进行的大规模研究表明,RA患者平均需20个月才能完成激素停药,远超指南推荐的3-6个月停药周期。


托法替布作为小分子靶向药物/新型JAK抑制剂用于RA治疗效果良好。多项研究证实与甲氨蝶呤相比,尤其在初治RA患者中托法替布展现出更优的治疗效果。尽管如此,考虑安全性治疗成本因素,国际指南尚未推荐托法替布为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多作为二线或三线治疗选择。


本研究旨在对比托法替布单药方案与甲氨蝶呤联合小剂量激素桥接治疗在短期内的疗效、安全性及成本效益差异。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共纳入116例未接受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初治RA患者,分为托法替布单药组(57例)和甲氨蝶呤联合小剂量激素(倍他米松)桥接组(59例)。主要疗效终点为治疗3个月时疾病活动度改善情况,定义为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下降比例>50%或绝对值下降>10。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时,托法替布组的SDAI改善率显著优于甲氨蝶呤联合激素组,前者SDAI平均下降15.7分,后者为8.09分。两组在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临床缓解率及低疾病活动度状态无显著差异。安全性方面,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442)。药物经济学分析表明,托法替布组具有更优的成本效益比。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接受过DMARDs治疗的初治RA患者,托法替布单药治疗在疗效和成本效益方面均优于甲氨蝶呤联合单次倍他米松注射的桥接治疗方案,且两者安全性相当。该研究为托法替布在初治RA患者中的短期桥接应用提供了临床证据,突破了传统“甲氨蝶呤初始治疗+激素桥接治疗模式激素减停困境,为RA初始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医脉通:请您谈谈这项研究对于临床RA治疗以及托法替布早期应用的指导意义?

图片

赵娟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为RA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治疗理念中,甲氨蝶呤单药起始或联合小剂量激素桥接治疗是被广泛认可的初始方案,其优势在于兼具快速起效与良好疗效。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治疗思路:对于初治RA患者,可选择托法替布作为桥接治疗药物,该方案能规避激素治疗伴随的减停困难及相关不良反应


托法替布作为RA治疗药物应用多年,疗效临床认可,但近年来其应用争议主要源于ORAL Surveillance研究的发表。该研究通过4年长期随访,对比托法替布与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的安全性,结果显示托法替布在严重心血管事件及肿瘤发生率方面未达到非劣效终点。基于此,2022EULAR指南特别强调,托法替布应用时需警惕上述安全性问题,尤其是对既往有肿瘤病史、心血管危险因素或血栓史的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仅进行了6个月的短期观察,结果显示托法替布组与甲氨蝶呤联合倍他米松组的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因此,我们仍推荐托法替布作为RA初始治疗的选择之一。此外,国产托法替布已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证实临床等效性,可能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