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RA中国之声 | 范瑛教授、张波教授深度剖析IgAN治疗现状,泰它西普助力领域高质量发展

来源: 2025.07.04
我要投稿

引言


IgA肾病(IgAN)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在我国及东亚国家尤为常见,其中,我国IgAN患者约占全部肾活检病例的54.3%,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肾脏病缓慢进展,但30%-40%的患者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1,2]


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知不断取得进展,新型生物制剂不断涌现,我国自主原研Ⅰ类新药泰它西普作为双靶点生物制剂也已应用于临床,该药可同时靶向抑制增殖诱导配体(APRIL)和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从而抑制浆细胞分泌半乳糖缺陷型IgA1(Gd-IgA1)及其抗体,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同时也能抑制B细胞的增殖发育,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2-4]。在6月初召开的欧洲肾脏协会年会(ERA)上,中国学者多项泰它西普治疗IgAN的研究在大会上展示,引发国际广泛关注。医脉通特邀进行口头汇报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范瑛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张波教授分别详细解读各团队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IgAN优化管理提供新的指导。



【真实世界研究证实,泰它西普短期和长期治疗兼具良好疗效及安全性】



Q:今年的ERA会议中,您的研究是评估泰它西普在真实世界中治疗IgAN的疗效与安全性,请谈谈您的这项研究开展的背景及设计初衷?


范瑛教授:

在IgAN的治疗上目前踊跃出许多新兴方案,从传统免疫抑制剂到现在双靶点生物制剂的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有效选择。既往II期试验已经证明了泰它西普治疗IgA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然而目前仍缺乏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进行验证。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真实世界中评估泰它西普治疗IgAN的疗效和安全性,以便优化IgAN临床实践,为IgAN的管理策略提供更多循证依据。



Q: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这项研究的主要结果?这样的研究结果对IgAN的临床管理有何积极意义?


范瑛教授:

研究纳入2023年至2024年在本中心接受肾活检证实的原发性IgAN患者20例,患者24小时尿蛋白水平>0.65g,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73m²,平均随访6个月左右,入组的患者均接受泰它西普皮下注射,剂量为每周160mg,持续至少3个月。分别在基线及相应访视时间点评估相关临床参数(包括24小时尿蛋白、eGFR等指标)的变化,并在治疗期间系统记录泰它西普相关不良事件[2]


结果显示,泰它西普治疗3个月后,24小时尿蛋白中位数由基线时的1.025g/24h显著降低至0.59g/24h(p<0.05),降幅约40%,eGFR中位数无显著变化。在研究终点,24小时尿蛋白中位数为0.585g/24h(p<0.05),保持稳定,eGFR中位数同样保持稳定。在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感染、过敏等不良事件报道[2]。研究表明,泰它西普在真实世界中可作为IgAN治疗的新选择,从病因出发延缓疾病进展,有望促进个体化医疗的临床实践。



Q:您认为泰它西普在IgAN临床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如何?对于IgAN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您又会有怎样的期盼?


范瑛教授:

目前本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与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吻合的,3个月显著降低蛋白尿水平约50%,起效迅速。同时期待泰它西普多中心的三期研究数据能尽早公布结果,为IgAN诊治指南提供更强有力的循证。

纵观IgAN治疗领域的发展,除了靶向BLyS/APRIL双通路的泰它西普,还有许多新药不断涌现,如靶向激素(布地奈德肠溶胶囊)、补体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6]。尽管我国近年来在IgAN治疗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总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希望未来我国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者积极寻求新的治疗靶点,研发更多的原研新药,真正将我国肾脏病新药研发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推动肾脏病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回顾性研究表明,泰它西普短期治疗可显著降低蛋白尿水平,维持肾功能稳定】



Q:今年的ERA会议中,您的研究是评估泰它西普在真实世界中治疗IgAN的疗效与安全性,请简要介绍下您的这项研究?


张波教授:

本研究参考了泰它西普治疗IgAN的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5]。本中心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期间接受泰它西普治疗的8例IgAN患者,男女各4例,患者特征为蛋白尿水平≥0.5g/d,平均血清肌酐水平为143.71±32.73μmol/L,多处于慢性肾脏病(CKD)3-4期,与II期研究的入选患者有所差异,但这类患者也是IgAN治疗的难点。同时,入组患者联合应用了免疫抑制治疗(比如吗替麦考酚酯[7]


结果显示,泰它西普治疗的总体疗效良好,蛋白尿水平显著降低,eGFR保持稳定。随访期间也未见不良事件发生[7]。研究表明,泰它西普治疗IgAN对降低蛋白尿水平、稳定肾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Q:IgAN是我国,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您认为目前我国IgAN领域存在哪些挑战及未满足需求?


张波教授:

目前,IgAN患者在各个中心的占比不一。多项研究显示,约1/3的IgAN患者在发病10~20年后进展至ESRD[6]。然而2023年来自英国Barratt教授的RaDaR研究显示,基于现有治疗策略,50%的IgAN患者在10~15年内可能发生ESRD或死亡,绝大多数患者会在有生之年内发生肾衰竭[6]。既往普遍认为肾病进展低风险的患者预后相对良好,但现在看来,情况不容乐观,会有高达30%的患者在10年内进展为ESRD[6]。所以,基于现有的诊疗模式,IgAN的管理形势显得更加严峻。



Q:这样的研究结果对IgAN的临床管理有何积极意义?您认为泰它西普在IgAN临床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张波教授:

蛋白尿、肾功能作为IgAN临床管理的两个抓手,也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真实世界研究已证实,泰它西普短期内即可显著降低尿蛋白,快速打破“蛋白尿-肾损伤”的恶性循环,为后续治疗争取了一定的时间。此外,eGFR的稳定提示泰它西普治疗IgAN有助于延缓ESRD进程,从而降低透析/移植需求,尤其对于高风险患者,尽早使用泰它西普或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变疾病轨迹,有利于推动IgAN临床管理“关口前移”,使更多患者受益。



【结语】

泰它西普是肾病领域首个临床应用的双靶生物制剂,其突出的疗效优势为临床提供了强而有效的干预手段,特别在快速降低蛋白尿和保持肾功能方面展现出临床治疗变革的潜力,有望打破传统的以支持治疗为基础,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模式。在安全性方面,该药耐受性良好,适合长期维持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由此可见,泰它西普在IgAN治疗中应用前景广阔,未来还需结合长期临床研究数据,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提高IgAN治疗水平,促进疾病领域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肾病与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 原发性IgA肾病管理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24;13(1):1-8.
2..Yong Jiang, et al. Efficacy Evaluation of Telitacicept in IgA Nephropathy: a real-world study. 2025 ERA Abstract NO:3222.
3..Fan Y, et al. Telitacicept, a novel humanized, recombinant TACI-Fc fusion protein, for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Drugs Today (Barc). 2022;58(1):23-32.
4..Dhillon S. Telitacicept: First Approval[J]. Drugs. 2021;81(14):1671-1675.
5..Jicheng Lv, et al.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of Telitacicept in Patients With IgA Nephropathy With Persistent Proteinuria[J]. Kidney Int Rep. 2022;8(3):499-506.
6..杨宏宇,吕继成,张宏. IgA肾病治疗现状:机遇、挑战、展望[J]. 中华内科杂志,2024,63(8):727-730.
7..Chengning Zhang, et al. Real-World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elitacicept in Treating IgA Nephropathy. 2025 ERA Abstract NO:2492.
8..Pitcher D,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in IgA Nephropathy[J].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23 Jun 1;18(6):727-738.